路遠明翻看到了這份報告的這個位置,他心有所感,就拿起筆在這一段下重重劃了一條線,接著他就雷厲風行的對楊烈說道“這是一個大問題,既然你們給我看了這份報告,那定然是有腹稿的了,也一并發給我,明天下午兩點我會召開研討會,希望你們也能夠出席,就是科學界的研討會,不涉及別的,這事確實需要好好的討論討論了。”
楊烈頓時大喜過望,不單單是他,這團隊其余人也都是如此。
這就是他們的計劃。
這八年讀書確實是踏實了他們的學問根基,但是同樣也讓他們清楚明白的看清了自己
怎么說呢。
再沒有比科學界更加現實與殘酷的地方了
別的什么領域都有一絲以勤補拙的路子,而且別的領域也多有靠長輩,靠家世,或者靠機緣的成功路子。
但是科學領域就不同了,沒有就是沒有,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那你是世界最強國家總統之子,又或者是世界首富的兒子,要想在學業證書上弄虛作假沒問題,但是你真的想要成為一個頂級或者次頂級科學家,那就真不是靠別的可以成就的了
天賦,天賦,還是天賦
別說什么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天賦這樣的話,沒有那看似不重要的百分之一天賦,伱就是努力到了百分之三百都沒用
而這正是楊烈這個團隊的情況。
八年進修,讓他們確實踏實了根基,但是也讓他們明白了自己的極限在什么地方,說句不好聽的,他們的團隊那怕是有著路遠明顧問團隊的名頭,錢物都不缺,然后敞開了收人,最多也就只能夠做到科學界二流團隊的地步,想要再行提高是千難萬難,根本不可能去到一流,甚至是類似席勒羅德里格斯和劉彥那樣頂級科學團隊的地步了。
這就是他們天資的極限
所以楊烈和團隊里的人商量了許久許久之后,終于決定了自己團隊的方向。
放棄在科學領域和那些真正的大拿們較勁,真的是較不過啊,那些科學界大拿,那怕不是頂級的都可以將他們吊起來打。
但是泯然眾人也不是他們的追求,他們自己都知道自己俗得很,要名要利不說,還希望真的能夠做出一些事情來,真的能夠對人類文明有利。
那為什么不另辟蹊蹺呢
他們既然走不通科學領域的登頂,那為什么不走智庫團隊和科學團隊的結合形態呢
“雖然這么說不大好聽,但是就承認吧,諸位,我們就是這樣平庸的人,但是我們又都不甘心,所以為什么不能夠成為一個特殊的團隊呢比如智庫團隊里唯一的科學團隊,又或者是科學團隊里唯一的智庫團隊,這就是我們未來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