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日本、泰國、印度、馬來西亞……這幾個國家,都有演員把海外經紀合約簽到了拾火,我會在這幾部電影里面用他們,加上投了資的發行方,我相信《十七層》三部曲能夠獲得一定的矚目。”陳梓妍說。
陸嚴河明白了陳梓妍的想法。
“到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把《十七層》三部曲做成一個出色的系列,那陳品河那部電影,就自然而然地黯淡無光了。”陳梓妍說,“當然,如果一切順利,《十七層》這個ip,到時候應該也離不開我們的全球發行渠道網絡,為了能夠繼續開發這個ip,在全球獲得收益,京臺必須跟我們合作,那陳品河出局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陸嚴河跟溫生明已經一起拍過《定風一號》。
這一次在《舟》里面再次合作,陸嚴河并沒有因此而掉以輕心。
回顧過去的表演經歷,陸嚴河跟溫生明拍對手戲的時候是壓力最大的。
這固然有《定風一號》中人物關系一開始本就對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溫生明的表演帶給陸嚴河的壓迫感,以及刺激。
陸嚴河還很好奇一件事。
為什么溫生明中間這么多年沒有演戲了,怎么一回來,仍然還是能夠拿出這么精準的表演
這不是說理解——
而是,陸嚴河自己做了演員就發現了。
演技本身是有技術性在身上的。
比如對五官、對表情的細微控制。
那種所謂的、天生會演戲的演員,陸嚴河承認,他們在最開始幾部戲的時候,可能真的天賦異稟,有充分的東西可以用,可是,演到溫生明這個層次,早就需要把天賦給扔到一邊了。
演員只有一張臉,如果一直用天賦——其實也就是同一套東西來演,觀眾早就膩了。
這也是陸嚴河每一次都要對自己的表演風格做一些調整的地方。
《定風一號》里,陸嚴河甚至完全把自己的呼吸節奏都給調整了。
要有不一樣,要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還得建立在人物的調性基礎上。
隨后,他發現,溫生明同樣是一個做功課做得很扎實的演員。
有一天,他正好看到了溫生明的劇本。
那是一種什么感覺呢,就像是看到了一個高三生的筆記本。
密密麻麻,全是字。
陸嚴河一度以為,那是一個剛入行的新人的劇本上才會出現的。
而在溫生明的劇本上,不是一些人物剖析,而是每一個字意事項”。
比如,“不可慣性抑揚頓挫”,比如“避免習慣性抬眼”。
陸嚴河在看到的一瞬間,豁然開朗。
新人演員的劇本,是不斷地做加法,提示自己應該怎么演。
而溫生明的劇本,卻是在不斷地做減法,提示自己拿走一些過去的表演習慣。
陸嚴河真切地有一種所謂醍醐灌頂之感。
一個演員,到了一定時候,就應該做減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