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就是天龍寺法會的正日子。
溫老太太最近很忙,也沒顧上跟幾個孫女訓話。
今天這樣的日子,少不得一早就要囑咐幾句,早晨要吃些頂時候的,但少喝,以免一會兒不方便。穿衣嘛
老太太打量了一下幾個姑娘,首先第一眼,就只看到溫語
一身青色短襦衣,同色百褶裙,內襯白絲高交領衫子。左手拿一件極薄麻紗的披風,右手拿一個小折扇和一件青紗掛耳面紗。
一頭秀發,在頭頂盤了個圓髻,圍繞圓髻插頭一套法郎彩發釵,看樣子,像陳氏留下的東西。頭發盤的結實,不容易散落
鞋子上有帶子,直接綁在腳腕兒上
從頭到腳,嚴實又方便。竟還帶一股風流之意。
她這一套是跟誰學的溫老太太心里微沉。
再看溫嬌,打扮的倒是妥帖,只是這鞋子
“嬌兒,今兒人多,你得穿雙跟腳的鞋子。省得讓別人踩掉了。”
溫嬌好不容易配好的,暗自比較后認為,自己比溫語穿的出彩多了所以并不愿意去換,“祖母,嬌兒這鞋子蠻跟腳的,您放心吧”
老太太心里還有別的事,也沒追究“你們幾個都小心些。今兒人多,還有貴人,別出岔子”
街上雖然熱鬧,但一切都井然有序。
車離天龍寺有段距離,就過不去了,溫家人下地,走過去。各家兒都事先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到了,就直奔那兒而去。
今天的排列,基本上,位高權重的在最里面的殿中的附近,然后依次往外。
輪到普通的百姓,就得在山門外了。
怎么也要等重要的儀式過后,才能放進去。
眾僧人,穿著自己最好的袈裟,整整齊齊列著隊。
一個個干干凈凈,容光煥發,精神百倍。
住持性空大和尚,更是擺出了一付高深莫測的得道僧模樣。旁邊的幾個執事,來來回回的一路小跑,不知道忙活什么。
宋家肯定是沒少捐香火,所以位置很靠前,在正殿外頭,比溫家的位置還好呢
溫語伸著脖子瞧,依稀看到了宋太太和宋尚。卻沒見韋氏咦,今兒,她怎么不趁機湊過去呢
正看著,祁夫人進來了,路過溫家的時候,看了一眼溫語,面無表情,但眼睛里帶著笑意。
溫語又納悶,他呢怎么整天沒影兒
吳王的儀駕到了,眾高僧,還有現場數得著的官員,迎了上去。
今天這日子,大家倒也不用見大禮,只恭敬的站立兩邊便是。
儀駕很氣派,光跟進寺里的,就有上百人。
傘蓋下走著吳王,眉間朱砂痣,一身親王冠服,緩步而行,氣宇非凡。
旁邊的中年婦人是吳王妃,細眉杏眼,膚色細膩。也著冠服,在吳王身后,亦步亦趨,姿態端莊。
后面跟著兩個文士,再后來是官員。
最后一隊人,打頭的是個十七八歲的青年,中等身材,紅潤的包子臉,面帶微笑,長相極是尋常。錦服銀冠,一手身前執扇,一手背后,自信而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