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秦法嚴苛,放在如今時代自然是沒問題,但是若是以后秦國一統天下就不合適了。”牧塵開口說道“法不外乎人情,如今嚴苛的法適合秦國成長,若是統一天下之后,如此嚴苛的法律說不準會讓天下再次陷入混亂之中,所以我想請荀兄入秦制新法。”
荀子看了看牧塵,又看了看一邊毫無反應的嬴政挑了挑眉“我聽聞李斯就在秦國,我這弟子才是法家之人,二位何不用李斯”
“他不行。”牧塵搖頭“他的法和韓非一樣想要以刑罰威懾百姓,律法應該是守住道德的底線,刑罰的作用是讓人反省且改正,不敢犯法和不想犯法完全是兩個概念。
有能力的人哪怕犯了法也有從律法的制裁中逃脫的能力,遵從律法的只能是那些本就沒有權勢的普通人,老實人。這樣的律法根本沒有太大的作用。”
荀子看著還是毫無動作的嬴政,又看向了牧塵“所以呢”牧塵輕笑“所以,就需要一個懂法且有仁心的智者來制定新秦法了,我在七國百家之熊心選了很久,只有荀兄符合要求。”
荀子搖頭“我的意思是牧子怎么確定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牧塵笑著說道“有我在,秦國還不能一統天下嗎不說這些,荀兄且看九州諸國的國主,除了我這位堂弟之外有幾個好東西
其他諸國高層糜爛不堪,治下百姓食不果腹,民怨載道,上層打壓下層,下層剝削底層,一個個親小人,遠賢臣,就連荀兄這樣的大宗師在齊國都得不到重用,說句實話,那些貴族有幾個好東西”
荀子看著像壁花一樣不說話的嬴政,看著牧塵說道“確實如此,我那弟子韓非就出身于韓國,是韓國公子,如今在韓國之中過得并不好,甚至還比不過來秦國做門客的李斯。
他一心在韓國變法,可惜沒有一個人愿意支持他。這天下若是要有一個共主的話,我也覺得還是秦國有希望啊。”
“所以,荀兄可愿意來主編新法”牧塵看著荀子說道,荀子微微搖頭“可是這些對我,對儒家有什么好處呢”
“好處,當然有。”牧塵看了一眼嬴政接著說道“諸國統一,天下合該休養生息,除了外御北方那些蠻夷之外,內部征戰甚少,軍功封爵體系的用處必然會大大降低。
所以我們必須要開辟新的上升體系,讓百姓有從普通人升為貴族的通道,這個通道自然不能只是軍伍之中,文官體系也應該如此。
到時候教導百姓讀書識字的事自然要交給儒家,不過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以后應該加一個忠字,忠于天子,忠于國家,忠于百姓。提倡百姓行事要溫良恭儉讓,荀兄覺得如何”
荀子一愣,這話說的這不是直接把儒家當成主流學說了嗎這當然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說真的哪怕如今儒家被當做當世顯學,但是也只不過是門人弟子不少而已,要是真說起儒家的影響力來
說真的,儒家要是在上層真的有影響力,現在儒家唯一的大宗師,名義上的杠把子荀子就應該在哪個大國之中當相邦呢,怎么可能會“年紀輕輕”“正值壯年”就隱居修書
當世三大顯學之中,墨家能夠強大靠的除了機關術之外,就是俠義二字,那個少年沒有一個英雄夢這個時代,最愛打“抱不平”的墨俠就是“英雄”的代名詞。
墨俠有些墨家做底氣,行為自有自己的道理,殺了各國的貴族有理的也就罷了,沒理的也就是一句我認錯了,這種比起道家還逍遙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才是最令人向往的,“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而道家能夠成為顯學自然是因為道家的地位高,諸子百家之中,道家是第一個完善自己學說的,儒家創始者孔子還受到過道家創始者老子的點撥,而且道家不問世事,還代代都有大宗師強者坐鎮,最繁盛的時候甚至有兩位大宗師坐鎮,天人兩宗就是那兩位大宗師意見不和分出來的。
而儒家能夠成為顯學,靠的不是別的,而是四個字“有教無類”。這個時代,百姓很少有人能夠吃得飽的,連吃喝都成問題,誰還會在意什么“仁義禮智信”,在意什么諸子百家
能夠在意這些的大多都是貴族,士人子弟,而百姓們推崇儒家唯一的原因就是“有教無類”,儒家創始人堅持有教無類,凡是求學者交夠了“學費”都可以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