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是二十年前的某一天
“在改變方式后的第三個月,調查終于有了實質上的進展。”
提前錄好的旁白響起,而小歿同學則定定地看著面前那張保持,雙手攥得很緊。
“常去的那家咖啡店老板過去曾經是這座城市某家報社的主編,這三十年來始終對當初那件讓他丟掉飯碗的事件耿耿于懷”
“他給了我這張一共只印了三千份,卻在尚未發刊時就被某方面施壓銷毀掉了九成的報紙,并將他當年的調查結果分享給我”
“如果不是想辦法偽造了他的體檢結果,讓他誤以為自己已經沒幾年好活了,恐怕他無論如何都不會告訴我吧”
“結合從杏口中打探出來的消息,我總算勉強還原了那場事件的全貌。”
“說來遺憾,那只是一件爛俗而迷信的靈異故事罷了”
“xx09年1月3日晚,望峰中學第六十六屆高一三班學生在教學樓天臺進行鬼故事會,僅一人未到,同日二十一點,因取暖方式不當,火災爆發,一片混亂中,天臺的門被不小心反鎖,總計十九名學生被困,并因天臺堆放著大量監考設備的原因,無法發出求救型號。
同日晚二十二點三十分,那位唯一沒有到場的男生接到了同學家長電話,被詢問同學去向,因事先答應隱瞞消息的原因,無法用電話聯系到同學的他便找借口出門返回學校,并在保安隊離開聚餐、校工睡著的情況下成為了第一目擊者。
可能是害怕同學被追責,男生并沒有在第一時間選擇報火警或叫醒校工,而是沖進了教學樓,直奔天臺。
十分鐘后,當男生打開天臺大門的時候,因為身處室外且火勢蔓延速度較慢的原因,除了幾個被輕度灼傷的學生之外其他人均毫發無傷,然而就在大家一窩蜂地往外逃竄時,開門的男生卻被擠下了樓梯,頭部撞到臺階陷入昏迷。
然而陷入慌亂狀態的其余十九位學生卻并未對那位平時就沒什么存在感的男生施以援手,再加上后者當時的出血量頗大、生死不知,害怕承擔責任的學生甚至沒有一個人嘗試報警,而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將其留在原地。
兩小時后,當火勢已經擴散到讓人無法忽略的地步時,驚醒的校工才慌慌張張地報了火警。
但為時已晚,那個原本能被救出的男生早已在昏迷中被燒成了焦炭。
翌日,在某學生家長與校方的聯合施壓下,這件事的真相并未曝光,對外說明也僅僅只是一場普通的火災而已,而那位男生死亡的原因也被說成了回學校取東西時的不幸偶然。
而當時那十九名學生也都被統一了口風,每人都被偽造了一套用來應付取證的說辭與不在場證明。
哪怕給我消息的那個主編依然查到了事情真相,卻依然沒有機會將其報道出去,甚至為此丟掉了工作。
然后
xx09年4月3日,火災事件的三個月后,原高一三班總計十九個學生竟然均在一周內死亡,盡管時間、地點與形式都截然不同,而且均是意外,但這件事依然被人與之前那場火災聯系在一起。
在那之后,直至xx14年為止,望峰中學高中部三班的學生都會在高中三年內總計死亡19個人,死因皆是意外,而無論是取消三班這個班級,亦或是同年三班的人數未到19人,這份宛若詛咒的現象都會擴散到整個學部,直至死滿19人為止,從第六十七屆學生開始,每三年19人。
不過因為這所升學率極高的學校后臺極硬,所以那五年間隨時都有可能刮起的輿論風暴竟然都不可思議地被壓了下去,直至xx15年,依然惶惶不可終日的校方終于找到了應對措施
即是從第七十一屆學生開始,每隔兩屆都擴招一次高一三班,并將這個班級的人數始終維持在二十人,并將一個生日與當年那位被燒死的男生完全相同的人招收進該班。
在那之后,那份怨念也好、詛咒也罷,就會被視那個人為替身,而只要保證在那之后無論是同學還是老師都將其視為不存在,并時刻注意不與其產生任何交互,那么接下來的三年就不會有任何犧牲者出現。”
小歿同學放下報紙,起身走到了窗邊,背對著觀眾。
聲線清冷無比的畫外音再次響起
“而三年之后,那位被所有人視作不存在的替身,則注定會在新一屆高一三班建成前死于一場火災,絕無幸免的可能。”
第七百二十二章終,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