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激情歲月第三百零一章填海造地
研究完開電子廠的事情,李抗戰把大女兒李笑笑,兒子李然哄睡著。
接著關了燈,做一些夫妻之間該做的事兒。
翌日。
李抗戰跟著婁曉娥一起,去了李氏集團。
在這里等著火鷹東跟保雨港上門。
李抗戰燒了九十度的水,泡了工夫茶。
火鷹東直接牛嚼牡丹,連續喝了好幾杯。
李抗戰嘴角直抽抽,糟踐了。
這可是他從內地帶回來的好茶葉啊。
保雨港到是文雅。
“抗戰,你快說說吧,看給火兄急的。”
李抗戰笑道“那好,咱們先說說。”
“我的初步計劃是,在觀塘,屯門等地選擇荒涼之地”
火鷹東“觀塘吧。”
聞言,保雨港也點頭贊同“觀塘的確好一點嗎。”
火鷹東怕李抗戰不知道觀塘的現況,以及來歷,給他仔細解釋。
“早期的觀塘稱為官富場,曾是經濟和軍事的戰略要地。
觀塘山麓一帶包括九龍灣在內,原是一片鹽場,而產鹽及向制鹽商征收稅項便成為當時政府的收入來源。
觀塘的原名為官塘,字面解作由官府擁有的池塘。
據說,由于注滿海水的鹽場貌似池塘,加上大部分的鹽場均由官府擁有,所以得此名稱。”
保雨港接茬“觀塘最早歷史記載可以追尋至南宋。
當時觀塘一帶建立了一個官方鹽場,并由鹽官主理,是當時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
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官富場產鹽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廢置,后來因鹽產量回升才恢復設置。
元朝時期,被改為官富巡司,于明朝時則被改為官富巡檢司。
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濟位于臺灣的鄭成功政權,因此實行遷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鹽場亦因而被廢置。”
“1950年之前,觀塘一帶頗為荒蕪,只有一些石油油鼓及垃圾堆填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香港的工業急速發展,荃灣和牛頭角兩個工廠區已經飽和。
1954年,香江于觀塘對出海面展開填海工程,填海140英畝,并于1957年完成。
填海土地,即觀塘南部,作為工業發展用途,觀塘北部則發展為住宅區。
初時,觀塘工業區只設有架空電線,1960年才改為地底電線。
1960年7月,香江公布有關觀塘區發展的綜合性藍圖,其中于觀塘劃出14英畝的土地建立商業區,使觀塘成為觀塘區的中心地帶。
我們看好觀塘也是因為,觀塘如今有水,有電,到時候只要接水管,走電纜,就能解決這兩項民生問題”
“加上,觀塘肯定是要大力開發的,我們也算借這一股東風。”
李抗戰“是很不錯,但最終還是要看地皮的價格。”
保雨港“貴不了,觀塘還有很多荒涼地帶。”
李抗戰“不怕荒涼。”
“只要我們通水通電,修橋鋪路,能通車,就不怕沒人來。”
“到時候搞幾項惠民工程,醫院,學校,加上商業區,房價就算沒有市中心的貴,也會有得賺。”
“再說了,咱們是移山填海,填海造地,這可是惠民工程,上面只會象征性的收取一點。”
“最重要的是人口,如何讓人員流通,甚至是留住人。”
李抗戰很自信的笑道“我有辦法引流,甚至留住這些人。”
只是他們很想知道李抗戰用的什么辦法,可是李抗戰卻不肯說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