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能吃四個窩頭,幾個孩子都興奮的直吞咽口水。
南易跟梁拉娣的工作都不低,特別是梁拉娣五級焊工,要是孩子少點他們日子不至于過成現在的程度。
有人說這個年代三十多的工資,就能養活一家人了。
這只是臆想跟猜測,真實的情況是,這個年代干什么都要票。
糧票,油票,豆腐票,肉票,布票,棉花票,肥皂票,白糖票,煤炭票等是長期票
臨時票更多了,什么,單車票,手表票,瓜子票,魚票,雞蛋票,家具票,小貨票,酒票,面條票等。
往往這些票都不夠用,所以大家只能花錢去鴿子市買票。
工人雖然待遇好一些,但在廠里吃飯要買飯票,還要買菜票。
計劃經濟,以前,所有商品及食品、都是按計劃生產、儲備、并憑票供應,這就叫計劃經濟。
連火柴都要票。
棉絮票發一次,油票也發,不過城里每人每月半斤,鄉下二兩。
所以這個時候大家的臉上都有彩色。
工作崗位不同,糧食定量也不同,南易的定量少,梁拉娣的就多。
因為梁拉娣是體力勞動者,現在南易去了翻砂車間,一個月四十五斤的糧食定量。
一天一斤半,省著點吃還能給家里勻出來一些。
這個晚上,南易一家終于敞開了,吃了一頓飽飯。
而南易徒弟,劉明敢家里,正在因為幾斤棒子面吵架。
馮春柳“劉明敢,你這送的也太多了。”
“咱們家也要留下口糧啊。、”
劉明敢“我還在食堂工作呢,你怕什么。”
“再說,師父家里的日子已經快過不下去了。”
馮春柳“是,南易是你師父,人也好,可是誰讓他們家孩子多呢”
最后還是拗不過劉明敢,只能同意劉明敢送糧食。
從某些方面來看,計劃生育還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這個時期家家只要一個孩,或者兩個孩,日子怕是就不會這么苦了。
賣理浩動作很快,已經給李氏集團找好了地皮。
具體工作,由他的秘書跟婁曉娥對接,負責。
婁曉娥去視察了一圈回來。
“抗戰,地方都不很大,蓋了教學樓怕是沒什么什么活動空間了”
李抗戰“香江寸土寸金的地方,沒有體育場什么的就算了。”
“只要有能上課的地方,總比去天臺學習來的強。”
婁曉娥“學校的名字,你有什么想法”
“希望小學。”
婁曉娥嘴里重讀念叨著,希望,希望,眼神發亮。
“小娥,以后李氏集團,要多做一些公益活動。”
“通過援助資金、物資等有意義的活動,幫助貧苦老板姓,往后我還要回到內地,在內地建校辦學,或對接貧困學生,或長期在教育教學方面全面幫助提高,以此給一個地方帶來希望與夢想。
不但捐款修學校,還隨時給學生進行資助,學生讀書有保障,為祖國的花朵能如期綻放”
很快,希望小學的建設就破土動工了。
報紙,電視臺,廣播,等各個媒體都開始宣傳起來,李氏集團的善舉。
做好事不留名,這不是李抗戰的性格。
做好事就要高調,這樣大家才能知道李氏集團,李家,是一個積善之家。
而且,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宣傳。
得到香江人的認可,就好比某國產服裝品牌,當初捐款,然后大家伙都會報復性的消費,買衣服都只去他家。
在自家電視臺,報紙輪番轟炸下,香江上至百歲老人,下至兒童,希望小學的事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李抗戰期待的已經超額完成目標。
現在香江人,誰不對李氏集團豎大拇哥,那個不道一聲好。
“細路仔,你能去上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