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號報告,所有測試設備工作正常。”
“02號報告,所有測試設備工作正常。”
“打開大氣參數探測器。”
“正在檢查大氣參數”
“”
這一次收到回應的間隔稍微長了一點
“云頂高度1800,大氣液態水含量07g,過冷液滴平均直徑35微米,符合連續最大結冰試驗要求,請求開始云體垂直探測。”
“請求批準。”
由于缺乏衛星通訊手段,因此在飛機進入富含水氣的云層之后,機組和塔臺之間的通話質量會急劇下降,常浩南他們只能聽到刺啦刺啦的雜音。
云體垂直探測要求飛機從云體上方入云,下降到云底再爬升出云,記錄垂直高度變化過程中云中液態水含量的變化,確定哪個高度最適合實施試驗,整個過程只會持續大概2分鐘左右,并且會全程打開防除冰系統,理論上不會對飛行安全產生影響。
盡管如此,無法與飛機保持實時聯絡還是多少讓人有些緊張。
終于,電臺中的雜音消失了。
林國范的聲音傳入所有人的耳中
“云底高度1200,大氣液態水含量45g,過冷液滴平均直徑105微米。”
“我計劃在1500和1200兩個高度分別進行自然結冰試飛,每次持續15分鐘,對應適航審定標準中的4、3類防冰能力。”
顯然,他這是想要趁著這數月難遇的珍貴氣象條件,一次性完成手冊中規定的全部試飛項目。
根據常浩南和林國范制定的暫行標準,將飛機的防冰能力分為4類。
其中1、2類對應不完善的防冰能力,只有在天氣晴好、無積冰風險或弱積冰風險的情況下才允許飛行。
3類對應北溫帶絕大多數空域的積冰情況,滿足這一要求的飛機基本可以在所有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安全飛行。
而4類防冰能力則相當于附加題,只有預計需要在更嚴重積冰風險環境中使用的飛機才需要完成。
塔臺指揮員回頭看向站在身后的常浩南。
后者遲疑了幾秒鐘時間,然后點了點頭。
“試飛計劃批準”
在收到計劃批準的消息之后,兩架飛機調轉方向,一頭扎進了濃密的云層之中。
很快,飛機表面就結上了一層致密的薄冰,擋住了所有人看向外面的視線。
正常情況下,飛機都會特地避開這種顯然十分危險的空域,因此無論是對于隨機起飛的工程師,還是身經百戰的試飛員而言,這都是可以說是一次相當特別的體驗。
尤其是運8機頭部分的領航員艙,270°的視野完全處在冰層包裹之中,領航員報告說自己仿佛處在愛斯基摩人的冰屋里面一般。
不過隨著冰層越來越厚,剛剛的新鮮感逐漸過去,飛行員已經感覺飛機變得越來越難以操縱。
后面的機艙里,林國范正緊盯著筆記本電腦屏幕上的畫面,生怕看錯了積冰厚度標尺的位置。
根據常浩南之前進行的模擬,在正常構型水平飛行的狀態下,飛機機翼未防護前緣的積冰厚度應該達到7,才算達到測試標準。
“積冰狀況已經滿足要求,開始進行機動飛行試驗”
由于云層中無法和塔臺溝通,因此只能由林國范來給兩架飛機一起下達指令。
“等等這太瘋狂了。”
無線電中傳來了科倫坡的聲音
“我剛剛在電腦上看到,外界大氣中的水含量已經超過4g了這這比faa規定的數據高出了4倍”
“你說的沒錯,科倫坡先生,可我們不是faa,我們ar。”
林國范對著手中的話筒說道。
“但是但是為什么要這么極限除了暴風雪天氣之外根本不會有這么極端的情況,而暴風雪天本來也不可能讓飛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