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頰上微微一涼,有雪花落在鬢邊。白桐抬手輕拂,那粒雪就在他指尖融化了。
這里是湖濱公園,也是一處命案現場。受害者的尸體以一種詭異的姿勢倒吊在步道護欄外,失去了眼球的空洞雙目俯視著下方結冰的漆黑湖面。報案者是一個深夜回家的路人,被尸體的狀態嚇得魂飛魄散。
相同手法的連環案件,在此之前已發生了六起,分布在全市不同的轄區。偵查科給兇手取了個代號,“倒吊人殺手”。
白桐呵了呵手。作為一個新人治安官,他的主要工作是與轄區的分管部門協調,不參與具體的現場勘查。
站在他旁邊的是他的同事,外號“胖頭”。他們局里有個傳統,除了正式場合之外,同事之間很少互相稱呼名字,一般都以外號代替。白桐的外號是“木桶”,來由很簡單,就是“桐”字被拆開后的諧音。
“哎,木桶,”胖頭扯了扯白桐的制服,“你的直覺超強,你覺得,這個案子里,到底有沒有第二犯罪者”
“不知道。”白桐說,“我又沒有精神能力。”
“第二犯罪者”這個概念,是在人類當中出現了精神能力者之后產生的。
在案發現場直接實施犯罪活動的行為人,是“第一犯罪者”。
而在他們背后,有可能還存在著更為可怕的角色可以用精神能力影響甚至操控他人心智的異能者,也就是“第二犯罪者”。
所有的物證都只能指認“第一犯罪者”。要挖掘出隱藏在幕后的“第二犯罪者”,就得依靠精神能力。
治安管理局成立了“精神能力偵查科”,與法證科一起進行犯罪現場勘查。
起初這個部門被簡稱為“精偵科”,后來為了和負責經濟案件的“經偵科”區分開,改稱為“神偵科”,聽起來仿佛一個神棍機構。
再后來,這個部門與“心理分析科”合并,成了如今的“心偵科”。
那邊,法證科的痕檢技術員脫下手套走了過來,“現場物證都提取完了,心偵科的人還沒來嗎”
犯罪現場留下的精神能力痕跡會隨著時間消散,不像物證那樣可以長期保存。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進行勘查和感應,就會錯過最有價值的線索。
“我問了好幾遍了,他們都還在別處出現場。”胖頭指指耳朵里的微型對講機,“沒辦法,局里有精神能力的就那么幾個人,忙不過來。要不你來催催”
遠處,兩束燈光穿透夜色,逐漸接近。有車過來了。
白桐從車身輪廓辨認出,那不是治安官乘坐的巡邏車,而是一輛運送特殊犯人的廂型押解車。
車子在主路上停下,后廂門打開。兩個全副武裝的押解官帶著一個人,朝現場走來。
那人身材頎長,逆著光看不清面容,戴著手銬,還戴著用來屏蔽精神力的頭盔。一綹長發垂落在頭盔下方,一陣風起,發梢輕盈飛揚。
白桐起初以為那是個女性,直到那人開口說話。
是清澈悅耳的年輕男子嗓音,聲調低低的,聽不清說了什么。
胖頭不知道在耳機里聽到了什么,突然臉色一變,驚呼了一聲“我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