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也不怪趙匡胤這么想,廟號這種東西懂得都懂,陳壽的國志中就提到過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祖有功而宗有德被嚴重摻水,凡是稱帝者皆稱祖,二代皇帝有作為的多是太宗。大宋是他建立的,這“祖”定是落在他身上,那這太宗多半就是趙光義了。
趙光義也配與唐太宗一個廟號趙匡胤眸光一暗,若是名副其實,趙光義就動不得了。
雖然科舉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但這道科舉題目對宋朝以后的皇帝來說還真不簡單,因為后面的掌權者習慣了忽視武則天的政績,只記住了她的惡名。
宋朝修新唐書的時候,雖然用了春秋筆法大肆書寫武則天的惡,甚至夸大了武則天的惡行,但并沒有否認她的政績。
但到了儒學風氣最重的明清,武則天能被記住的幾乎就是惡名了,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就評價過武則天唐高宗以其父太宗時之才人為后,無恥之甚,且武則天種種穢行,不可勝言。
她的政績已經很少被人提起,所以這道題對于宋后面的皇帝來說并不是簡簡單單的送分題。
倒是下面的兩題對他們來說更像是送分題。
“主納忠諫,臣進直言,蔚然成風”,是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貞觀之治”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a房玄齡b杜如晦c魏征d宋璟1
歷史學家認為,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最理想安定時期莫過于漢唐。下列能印證該觀點的有
文景之治2貞觀之治3開元盛世4康乾盛世
a23b24c34d2342
唐太宗、漢文帝才是吾輩楷模,對熟讀史書的他們來說,這兩題簡簡單單。
康熙看到康乾盛世不由心中一動,之前神女說康雍乾固步自封,拒絕開眼看世界,他還以為自己治下不被認可呢。
他就說嘛,自己數十年如一日勵精圖治、小心謹慎,夙夜未敢少懈,可謂殫心竭力,嘔心瀝血,怎能不算一代明君
古來有作為的帝王,要么命短在位時間不長,作為不多;要么活得太久,晚年昏庸、奢靡無度、沉湎酒色;后世論史,要么嘆其英年早逝,要么毀譽參半,就沒有一個全人。
哪像他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漠北,皆出一心運籌。
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妄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繢,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余萬,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3。
他的康乾盛世,就算沒有達到漢唐時期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但應該也不差吧
大唐之前的皇帝看到這兩題眼睛都亮了,唐太
宗那道題不正是前面女帝那道題的答案嘛
既然房玄齡、杜如晦是唐太宗的臣子,不就和女帝沒關系了嗎而且由題可知,貞觀之治出現在唐太宗時期。
答案呼之欲出。
眾皇帝美滋滋地返回前面修改答案或寫下答案。
至于印證觀點那題,之前那場考試神女就說過康雍乾是清朝的,那康乾盛世肯定和漢唐沒關系,又是一道送分題。
不少皇帝都覺得這次的題比上次簡單,直到看到后面考醫圣藥圣,詩仙詩史的題目,不由眼前一黑,去丫的簡單。
這是一個皇帝需要知道的嗎
皇帝讀史書也就罷了,怎么還要了解醫家、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