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六百字啊,寫上半時辰應該差不多。
曹操心里有了低,滿意地翻回前面做題。
其他人聽到作文紙也是下意識地翻到后面去看,看到題目和要求悄悄松了口氣。
此時的他們還不知道六百字的含量。
算了一下分值,眾人決定速戰速決,寫完前面的選擇題就去寫作文,不就是寫文章嗎,他們可以的
李白盯著括號內的除詩歌外,很是郁悶,為什么要除詩歌外
一抬頭發現周圍所有人都在看他,李白“”
李白低頭看卷子,下一秒眼睛瞪圓。
這是他的詩他什么時候寫的
詩文還能這么考
題太原早秋,完成12題
太原早秋
李白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1、下列對這
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中“眾芳歇”和“大火流”含蓄地交代了詩歌所描繪的季節。
b頷聯“早”“秋”二字巧妙點題,從視、聽角度寫出太原早秋的特點。
c頸聯兩句夢境與現實相互交織融合,詩歌由前兩聯的寫景轉入抒情。
d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結構嚴整,格調高遠,可謂“健舉之至,行氣如虹”。
2、賞析“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一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1
李白“”
他這一生寫過的詩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哪能每一首都記得,有些詩不過是隨筆一寫,抒發一下情緒。
他哪里知道當時抒發的是什么情緒。
這不是為難他嗎還不如讓他現作一首表達現在的心情呢,作兩首也行啊。
李白看著卷子上標他名的詩,默默舉起了手。
“親親,有什么事嗎”
李白有些意外,自己竟能得到太宗皇帝同款稱呼,圣上都沒得到的,如此,也算不虛此行了。
“老師,這首詩既是李白所作,那我是不是”
顧青嵐一聽這話就知道他在想什么,畢竟昨天朱元璋已經來過一出,于是不等他說完,就打斷道“親親,請按照要求答題,即便是原作者也不能ooc哦。”
李白愣了一下“ooc是什么”
“你可以理解為不能違背你當時寫這首詩的想法。”
李白“”可是我已經不記得當時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什么想法了,難道還有人比我更懂我自己
在場的文人一聽這詩的作者竟然就在考場上,視線齊刷刷看向李白,你到底想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這不公平啊,原作者居然和他們考一樣的題。
一旁的李賀聽到李白問來的答案,打消了舉手的想法,視線又回到卷子上的那首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