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抬手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神女說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那不就是重演隋末的事嗎朕如何坐得住”
“藩鎮為何要叛亂”還此伏彼起,那大唐得亂成什么樣。
李世民直覺此事和唐玄宗有關,大唐盛世沒得太快,一看就有貓膩。
唐憲宗位面
早期的李純還是個奮發有為的皇帝,即位后一直將“太宗創業”“玄宗致理”當做效仿的榜樣,聽到李光顏殺得叛軍人仰馬翻,不由叫了聲好。
李純吩咐宦官“去河東、河中、振武、義武查查,看看這個李光顏在哪。”
元和四年王承宗叛亂,元和五年正月,他命河東、河中、振武、義武諸鎮為恒州北道招討,若是李光顏也參與這場平叛,定在這幾道節度使手下。
河東軍
還沒有被賜國姓的阿跌光顏聽著天幕里愛國將領李光顏的戰績,目露艷羨,立志道“有朝一日,某定也和他一樣。”沖鋒陷陣,殺得敵軍人仰馬翻。
“老大,你肯定可以的,這次攻打王承宗屬你戰功最高”將士說著忽然一頓,不對啊,天幕里提到的李光顏也參與了這次平叛,能被史書記下,李光顏肯定在平叛中有亮眼的戰績吧
可這次平叛,明明是他們家老大功勞最大,若是沒有老大堅持死戰,最后能不能大敗敵軍還不一定呢。
難道老大的功勞被貪了
神女的解析還在繼續
而李賀本人是反對藩鎮割據,擁護中央集權的,從他的秦王飲酒古鄴城童子謠效王粲刺曹操等詩作就能看出。”
曹操“”有我什么事
所以推測雁門太守行也是一首反對藩鎮割據的詩作,那創作的背景就是元和九年。
這一年李賀決然辭去門蔭的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臥”。之后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于深秋到達潞州。
此后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三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忙處理公文。這么看這首詩出自這期間就不奇怪了。
這期間,李賀對仕途還是抱有希望的。所以有了千古名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但題目中這首南園前兩句寫花開
2“可憐”二字表達了詩人無限惋惜的深情。委婉地流露出歸隱情緒,也隱含著詩人對仕途的失望和無奈;
和雁門太守行時的心境已經完全不同了。
因為這個時期,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李賀的友人張徹也抽身回了長安。
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自此,遭遇了科舉無望和棄文從軍失敗雙重打擊的李賀發現文武兩條路都走不通,對仕途徹底死心了。
不久后病逝,時年二十七歲。”
李賀神情恍然,雖然早就猜到了那首南園是失意之作,但沒想過會這么失意啊失意到文武兩條路都走不通那種。
怎會如此呢
還沒有參加科舉的李賀怔怔地望著投影幕布上的兩首詩,內心滿是茫然無措不解。
那他還要前往長安參加科舉嗎
在場的大唐詩人們聞言不免感傷,沒想到一首南園竟牽出這么多悲劇,懷才不遇,仕途不順,國家風雨飄搖,藩鎮作亂。
尤其是經歷過安史之亂的中晚唐詩人,更是感同身受,心有戚戚。
所以這題的答案可以這樣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