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笑著相勸,仿佛杜寧收下五十兩銀子,比給他們五十兩銀子更加高興。
李昌盛繼續對杜寧道“明年開春,府文院就要招收一批新學子,杜公子可以拿著這筆錢去報個名。”
“以你的學問,考入府文院應該不難,到時候你不僅能夠在府文院學習,還可以擁有一個學籍,以后就有機會參加科舉,等你有了功名,將來走到哪里都不會被人欺負。”
聽得此言,杜寧沉默了。
讀書人立身處世之本,無外乎兩種。
一是文名。
指的是在文壇上的名聲。
讀書人的詩詞文章得以遠播,被家喻戶曉,便是文名。
通常文名越盛的人,在文壇地位越高。
第二就是功名。
得功名者,可入朝堂之上參政,為天下百姓謀福祉。
此兩者,若是能得其一,無論是在哪里都能夠立身。
倘若二者兼備,那就更了不得。
在文壇桃李滿天下,在朝堂位極人臣。
那簡直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杜公子,你就別猶豫了,莫要辜負了我等心意。”李昌盛勸道。
“既然如此,杜某愧領愧首。”杜寧最后還是答應下來。
李昌盛便拿出了四張價值十兩的銀票,以及十兩的碎銀交到杜寧手里,緩緩道“多給自己買兩本書,以后若有困難的地方盡管找我。”
“多謝李兄。”杜寧感激道。
“愚兄有個不情之請。”
“李兄請講。”
“我想將你的三首鳴州詩掛于寒衣社正堂,以此激勵寒門眾學子奮發圖強。”李昌盛嚴肅道。
“李兄建議甚好。”
“三首鳴州詩懸于正堂,光宗耀祖。”
“實乃我輩楷模”
寒衣社眾學子更是激動,也很羨慕杜寧。
要知道對于一個讀書人而言,自己寫的詩詞若是能被懸掛在文社正堂,文名就會一傳十,十傳百。
李昌盛本意是為激勵寒門學子,但同時也能夠幫杜寧傳文名,那么在南平府寒門學子的心里,杜寧將會具有一定的文壇地位。
“承蒙李兄抬愛,杜某受寵若驚,何德何能敢將詩詞懸掛文社正堂我可厚不下那個臉皮。”
杜寧急忙搖頭,很是不肯。
“這是為何”李昌盛不解。
杜寧說道“杜某剛剛儒道入品,若是一口氣將三首詩懸掛文社正堂,不知道會引來多大的爭議。”
“哪怕我們寒衣社內沒有意見,可杰英社卻不這么想,定會認為杜某過于狂妄自大,而做出一些影響杜某名聲的事情。”
“今日一事雖然杜某占理,但畢竟得罪了權貴,杜某不想惹禍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