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在三道鐘聲敲響以后,文院中的官吏發下試卷。
試卷共有三十二張,前面十五張考的是填空,在試卷中摘取部分原文,去掉其中一部分內容,讓考生根據上下文默寫出空出的部分。
還有的題目則是要根據自己對原文的理解,來闡述其中的大概意思,言之有理即可。
后面十五張試卷考的是默寫,基本上都是大段或是整章的儒家著作,極其考研學子的記憶力。
即便是默寫錯了一個字,也會有被篩選下去的可能。
最后兩張考的是經義,以著作中的文句為題,考生作文章闡明其中義理。
這就有點像是論文,給你一句話的意思,你用自己的理解來把他解釋出來。
可以引經據典,也可以舉例說明。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你得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獨特見解。
這個考的才是真才實學
假設在科舉的時候,即便是有厲害的考生能將一些內容帶到考場以內,填空題可以抄,默寫也可以抄,但是這論文可怎么抄
畢竟作為一個考生,你是不可能知道經義的題目。
因此經義的存在,完全就是杜絕了考生舞弊的可能性。
因此,即便是前面兩科考得并不是很好也沒有關系,那些都是前人的智慧。
儒家的經典,不在乎你能夠記多少,而在于你能理解多少。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知識也總是日新月異。
但若是經義差了,其他的科目就算寫得再好也沒有用。
考官在審核試卷的時候,通常都是先審核經義,以經義排名。
經義排名最靠前的人,金榜題名的幾率是很大的。
經義較差的人,分數就會直線拉跨,即便是其他試卷無一錯漏,也很難將分數拉回來,估計考官都可以不用看后面其他的試卷了,直接省去不少工作量。
也就是說,只要將經義寫好,就等于是贏了一半。
只要在經義之中寫出極佳的文章,就足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一錘定音
可見經義的重要性。
杜寧突然想起自己在藍星上的語文考試,沒有任何一個題目的分數,能夠比得上最后的作文。
調整好狀態之后,杜寧開始考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后面有一段空白。
杜寧立即補上“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學而篇第一節,也是必考的題目。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后面依舊有一段空白。
杜寧心念一動,文宮中過的論語自行翻開,乃是“里仁篇”的內容。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