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篩選府試科舉的成績,基本上都是先看有沒有完成經義與策論,然后才會去審核前面的考卷。
杜寧先寫經義,題目為“君子之守”。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杜寧迅速就聯想到這一句,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二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以君子的操守,修養自身而能使天下太平。
杜寧又聯想到禮記大學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許多讀書人將其作為座右銘。
這可以引用為思路。
可隨后杜寧又想,如此引經據典破題,未免過于膚淺。
自己能夠引用禮記,別人也會引用。
相比之下,無論如何自己也落了下乘,難以讓這篇經義獲得升華,從而讓自己脫穎而出。
所以杜寧回過神來考慮,發現這道題的關鍵應該就是“君子之守”自身的含義,而非聯想出來后面的“修其身而天下平”。
“好險,這是一個陷阱,差點陷進去。”
杜寧松了口氣,一旦有考生自以為是,將后面的“修其身而天下平”寫出來并加以解釋,而忘了“君子之守”的含義,那無論這篇文章寫得多么天花亂墜都會直接落榜,因為那種文章已經偏離主題。
“何為君子之守”
杜寧原地沉思,仔細琢磨這四個字。
“君子之守,拋開孟子原文,單從字面理解就是君子的操守,也有可能是君子必須要遵守的原則,以這個為中心擴展開來,可以聯想到很多值得君子遵守的東西。”
“操守是指人的品德和氣節,它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正因為有了這個根本,方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君子之守,就是君子實行道德品質與行為規范的表現”
“僅僅四個字,蘊藏為人處事之道,下可修身齊家,上能治國平天下,妙哉”
杜寧文思泉涌,醍醐灌頂,提筆作答。
“凡君子之守,乃讀書人立身之德,修身養性之本,持之以守,堅之以恒”
杜寧沒有將孟子原文中的那句“修其身而天下平”補上去,而是根據自己的感悟來解釋“君子之守”。
因為“君子之守”是“修其身而天下平”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個“君子之守”,也就是沒有以身為君子的道德品質與行為規范作為基礎的話,讀書人是不可能讓自己修身養性,不可能齊家,更不可能實現治國與平天下的偉大目標。
杜寧沒有長篇大論,而是以最為簡單的文字,來闡述其中精妙的道理,使得文章貼合主題與中心思想。
寫完經義之后,才氣四尺鎮國。
一股精純的才氣迸發而出,直入杜寧的文宮,化作了一顆新的星辰。
“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