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前途無望
“死也要死在沖鋒的路上”,這是一種其實有點“蠢”的念頭。它和理智無關,倒更像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留給自己的一個用個體生命換取整個物種安全的“反制措施”。
這種“老子和你拼了”的策略對于個體來說,實在不見得有什么好處。很多時候,如果轉身逃跑,說不定還能有更高的存活概率。
但是,這個策略卻有利于整個群體。當個體在必死的情況下拼死反擊,說不定就能為整個群體減少一個威脅反正就算失敗了也不虧。
但作為科學家,早就習慣了用理性和邏輯,數學和規律來認真研究世界的陸沉等人,和這種“死了也不虧”的心態先天就有點合不來。
不過,合不合得來是一回事,做不做又是另一碼事。至少在這個階段,忙活起來能夠讓人忘掉那令人窒息的推論,這事兒不虧。
陸沉和楊偉民找了個實驗室,然后開始一腦袋扎進了病歷的無底深淵里。
首例大崩潰患者何時出現已經無從可考,而最早被確定為“大崩潰”的案例是一起集體自殺事件。一百四十二名完全沒有過交集的陌生人在一小時內,先后于倫敦的一座郵局附近自殺。他們殺死自己的方式各種各樣,并且充滿了“創意”。
持續了一個小時的自殺最終以郵件車回到郵局而告終。當時正好是萬圣節假期,看到血腥場面的時候,郵遞員第一反應是“這么逼真的裝飾得花多少錢吶”
那個現場實在是太過異常,以至于郵遞員先生用了小半個小時,繞過尸山血海,才發現這好像不是裝飾,并且反應過來自己應該先報個警。
第一次集體自殺案原本應該占據各大電視和媒體的頭版頭條,但很遺憾的是,并沒有人在乎這個。
在那個七月十三日,正常醒來的人們幾乎都接到了一條或者更多的消息他們認識的人,或者親人或者朋友,或者愛人死了。
沒有人在乎那該死的新聞里到底在說什么,除非他們的親人也是那一百四十二人之一。
死亡就像是一陣狂風刮過麥田,一陣風過去,麥浪涌動,只有極少的一部分麥子倒伏在地。
而從七月十三日開始,一直到五年后的十二月七日,狂風幾乎沒有一天停歇過。
這五年里,地中海區的核電站因為眾多接受過嚴密心理檢查的操作員集體自殺而失控導致核事故。水壩因為缺乏修繕而不得不通過溢洪道調整庫容、所有的公共服務幾乎全部陷入癱瘓狀態,就連農業生產都遭到了極大沖擊。
民航業更是成為了災難高發區只過了不到兩年時間,世界民航基本就全面停止飛行。就連軍航都不得不暫停訓練飛行任務。
等到十二月七日,聯合政府宣布成立,并且拿出了“紀錄片治療方案”后,狂風才似乎有所減緩。而事實上,大規模自殺潮到了第二年的四月才勉強被控制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