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光子穿越了三百個細胞后才被消耗殆盡。那就意味著,這三百個細胞都發生了嚴重損傷,并且形成了一個條狀損傷線。
而此時,釋能原位的細胞內部,還有很多氫原子正處于n2的激發態。
氫原子外的電子將會天然傾向于維持在基態而非激發態。就像是電流天然會傾向于從高電壓流向低電壓區一樣。當一枚氫原子跌落回到基態時,它周圍的氫原子當然也有可能跌落回到基態。
由于能級跌落轉化出的光子飛行方向完全隨機,長達三百個細胞的損傷帶會逐漸擴大成為一個直徑六百個細胞的損傷球。
當然,所謂的“損傷球”仍然只是一個為了方便理解和討論而設定的近似描述,實際情況是,這個損傷帶會表現的像是個被靜電強烈吸引的毛球。越靠近中心,損傷帶越密集,越靠近邊緣,則損傷帶越稀疏。
這個兩厘米的損傷球主要以破碎的細胞膜和流出的細胞質為主,同樣的,越靠近邊緣則損傷程度越小。很可能只有圓心周圍幾毫米處的細胞全部都是破碎的。
細胞質內部含有熱休克蛋白,這種蛋白會在細胞質內部生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保護細胞內部其他蛋白,不至于在高溫下迅速變質。而它的特性也令自己成為了免疫應答的重要源頭之一當人體免疫細胞識別到周圍環境中存在有熱休克蛋白的時候,它們就能迅速意識到自己周圍有個細胞破損了。
巨噬細胞會通過化學趨向性特質,向著熱休克蛋白濃度更高的地方移動,并且最終尋找到破損的細胞,并且將它吞噬掉。
而在量子釋能綜合癥上,巨噬細胞會首先傾向于靠近釋能原點細胞。它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在原點細胞周圍,在熱休克蛋白濃度最高的地方開始吞噬。
大部分破損的細胞膜和細胞質都將被巨噬細胞所分解,一部分消化后的廢物將會被排除,另一小部分則會被呈遞給其他免疫細胞,以進一步激活免疫反應。
陸沉聽到這里眼睛忽然瞪圓了,“巨噬細胞吞噬之后,它們還是會繼續移動的”
車穩穩停在了酒店門口,大巴的門緩緩打開但是卻沒有一個人下車。車上的所有人,都在認真聽著陸沉和楊偉民的討論。
司機倒是沒聽,畢竟專業駕駛的ai機器人實在是不太能理解量子力學和細胞生物學融會貫通之后的內容。
“巨噬細胞吞噬之后會同化一部分細胞質,其中當然也包括哪些即將能級跌落的氫原子。”楊偉民點了點頭,“它們在吞噬了第一批次的損壞細胞,并且繼續向著熱休克蛋白濃度稍低的地方移動。”
“也就是從中心,向四周。”陸沉補充道,“它們在吞噬完成之后,那些器官內獨有的巨噬細胞停留在原地,而更多的則會巡游到人體的其他地方去。”
“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到其他區域,或者進入本器官的其他部分。”楊偉民點頭道,“然后,又有一次釋能事件發生。一個損傷球出現。隨后是第三次,第四次因為巨噬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的參與,隨后的損傷將會越來越隨機,發生損傷的部位也會越來越多。”
直到最后,當最后一次釋能事件在人體全身各個部分同時發生時,爆炸就出現了。
這一章主要是在討論量子釋能綜合癥的臨床機制,它可能看起來有些枯燥但是這個理論確實非常重要。
后面的描寫,我會盡量讓內容看起來好懂一點,不至于太理論,看起來太難受。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