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大多數工程領域里,阻力都不是什么好東西。它會阻止機器的運轉,消耗系統的能量,增加能源的消耗——無數聰明人絞盡腦汁,在無數個日日夜夜里想方設法,就是為了把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但現在,阻力成為了拯救鄭燕的唯一希望。
ai系統已經坦承,自己無法計算動外形受損狀態下的登陸艙氣動平衡參數。由于無法感知并且確定著陸艙的受損情況,整個登陸艙系統對ai來說就是一個充滿著各種謎團和錯誤的不可描述體。它當然也能利用其他傳感器推測并且對登陸艙現在的氣動特性進行計算——但這需要時間。
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和計算資源訓練,隨后才能誕生一個刊用的模型。而在火星的大氣層中,預計如果無法減速幾分鐘后就會墜毀的登陸艙里……沒有這種條件。
她現在唯一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大腦,以及自己身體里的各種感覺器官——hud上的顯示數據太亂太雜,對她而言沒有任何參考意義,還不如耳朵里的前庭好用。
雙手艱難地按在面前,鄭燕全力向反方向擰動了控制姿態的操縱桿。人類工程領域造物的最頂尖設備忠實執行了自己的使命,六個噴氣口一起轉向,然后噴出高壓氣體——混亂的螺旋旋轉被極大抑制了下來,但登陸艙依舊不夠穩定。
從布朗運動變成了前滾翻,想要再修正倒是也不怎么困難。
困難的是,正在迅速增加的火星大氣密度正在越來越明顯地對登陸艙施加影響。前滾翻還沒有被完全糾正過來,稠密的火星大氣就會重新讓登陸艙陷入布朗運動一般的混亂旋轉中。
鄭燕一共嘗試了三次手動控制,從前滾翻狀態再次陷入到混亂旋轉的耗時正在顯著縮減。五秒,三秒,一秒。幾乎已經適應了暈眩感覺的鄭燕深吸了一口氣,高度計上的數字正在快速減少,地面上的細節已經越來越豐富了——留給她繼續嘗試的機會已經不多,情況沒有任何改善。
光用姿態控制發動機已經不足以扭轉情況了,必須用一些特殊手段。
現在這個姿態下放出降落傘于事無補,快速旋轉的登陸艙還會把降落傘以及控制繩索緊緊纏在外側。這只會讓已經很復雜了的登陸艙氣動外表變得更加難以預測。
反沖火箭可以被手動激發,但是它的作用也只是提供一個固定方向的力矩——無法控制方向和噴射時長,對于控制飛行姿態完全沒有幫助。
地面越來越清晰,高度表上的數字正式跌破五千。混亂的姿態沒有任何改善,生死存亡在幾十秒內就會見個分曉。
鄭燕深吸一口氣,猛地拉開了一旁的拉手。用于著陸時增加緩沖的登陸艙底部充氣墊迅速膨脹張開,在著陸艙下方形成了一個碩大的蘑菇錐墊。
還在快速旋轉的登陸艙突然獲得了一個巨大的阻力外觀,阻力對整體登陸艙的影響顯著大于被砸癟了的登陸艙外壁。大約十秒后,登陸艙就擺脫了不可控的螺旋狀態,轉而維持在了頭朝下的姿態。
穩定下來了!鄭燕緊繃的神經里回蕩起了一陣興高采烈地歡呼,隨后就是更加緊張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