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的搶救暫時告一段落,還活著的鄭燕被扔進了前進基地的定向培養槽里。確實是非常粗暴的“扔”,醫療機器人為了搶時間,直接扯著她的宇航服外扣具,把鄭燕直接扔進了早就打開的培養槽內。
連著宇航服一起摔進救生艙的驚險動作驚醒了情況稍有好轉的鄭燕:失血過多后又得以補充的異常虛弱狀態讓她昏昏沉沉,血管里流淌著的血液過于干凈,缺乏足夠的葡萄糖和激素,這讓鄭燕非常不適應。
人類早就習慣了在各種激素和傳遞素下生活的日子,如今突然一下什么都沒了……感覺其實是非常難受的。
但好就好在鄭燕的血糖也不高——她基本就維持在昏厥和清醒的中間狀態,身體每從脂肪里獲取到一點能量,她全身上下的器官就會搶走一點。對鄭燕的身體來說,現在最好的“治療”就是給她的血管里來上一升10%葡萄糖,然后給她足夠多的氧氣,讓她睡覺。
現代醫學能做的事情依然有限,更多的時候還是要靠人體自己的潛力。
但是登陸任務配套的醫療ai并不這么認為,讓只有一條腿的鄭燕就這么躺在醫療救生艙里并不利于火星載人登陸任務的進行。
不同目的的醫療行為其過程和目標也截然不同,姑息治療和對癥治療,實驗性治療和診斷性治療的手段都不一樣。如果是在地球上,鄭燕將會被放置在有眾多生命監護設備的icu床上,接受至少一周的治療和觀察。在生命體征穩定之后,醫生們才會允許她離開icu,然后去外科科室接受定向肢體再生治療。
但在火星上,醫療資源是非常緊缺的資源。哪怕少了一條腿,剛剛在火星的地府桌上跳了好幾首的鄭燕也不能過久占用醫療資源。ai給她制定的治療流程是這樣的——扔進救生艙,最短時間內完成斷肢再生,然后才把人從救生艙里扔出去。
外面還有八名宇航員,保留至少兩個救生艙隨時可用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反正低重力情況下只是人體自身的凝血功能相對受限而已,而這對于肢體已經被修復出來的鄭燕來說不是什么大問題。
ai的決策流程短暫且黑箱,但結果不會遭到任何人的反對——地球上的人自顧不暇,火星上的醫療領域專家已經炸成了一片紫外光。它做了決策,那就沒有被質疑的余地。
躺在救生艙里的鄭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定向肢體的再生技術本身意義重大且造福了許許多多的患者,但這種技術必須在患者完全被麻醉到沒有意識的狀態下方可繼續。
人類的肢體和一坨爛肉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中精密且不可替代的神經系統。肌肉和皮瓣乃至血管骨骼都可以通過外科手術的粗暴方式重新連接在一起,但神經系統不行。
沒有神經系統的肢體沒有任何價值——它就是累贅。
但先進的生物學技術解決了這一困境,神經損傷不再是無法解決的難題。通過抽取患者本身的體細胞,然后利用基因工程反分化體細胞為干細胞后,這些干細胞會被大批量生產以用來附著在患者斷肢上——干細胞們會被再次定向分化,從而生長出已經不復存在的各種肢體組織,甚至是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