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元素衰變技術,其實就是對重元素衰變技術的一種深層次運用。眾所周知的是,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質子和中子都屬于強子,強子則由夸克構成。所謂強子,即是受到強相互作用力影響的粒子。在宇宙四種基本力之中,強力最強,電磁力次之。
電磁力是斥力,它阻止粒子互相結合在一起,強相互作用力則是吸引力,它推動粒子結合在一起。在強相互作用力和電磁力的永恒斗爭之中,只有粒子獲得了力的平衡,才能以穩定的形狀存在。
自從楊奇發現了大一統理論,可以在四種宇宙基本力之間切換之后,他對于宇宙間四種基本力的認識就越發深刻。在對這它們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楊奇發現了一種獨特的方法,只要他通過這種方法,將夸克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減弱,同時增強電磁力后,夸克會猛然間分散開,原本穩定的物質外形就會被破壞,變成無數向外狂飆的細小粒子。
等到物質外形崩潰成細小粒子后,楊奇又通過這種方法減弱夸克之間的電磁力,同時加強夸克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這個時候這些細小粒子就會改變之前的運動狀態,從之前的向外狂飆變成向內收縮,然后所有的粒子會以極高的速度撞擊到一起。
在這種接近光速的恐怖撞擊中,夸克會重新組合成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重新組合成原子核,原子核會捕捉電子,形成新的原子。所以撞擊之后的結果是,不論物質參與到這個反應之前是什么元素,在這次反應之后,它們都會變成氫元素。在這個過程中,等于是從夸克層級分裂物質,然后讓它們重新組合。在這樣一個撞擊過程之中,將有大量的質量轉化為能量,并釋放了出來。
楊奇經過公式推算,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將物質本身的質量轉化為能量的程度,是可控核聚變的十倍以上。也就是說,通過這個元素衰變反應,參與反應物質一半左右的質量,都會被轉化成能量。
在研究這種元素衰變科技之前,不論是燕飛現在在夢幻洞天使用的核聚變技術,還是在外面世界即將被燕飛淘汰的核裂變技術,都對燃料有著相當苛刻的要求,譬如核聚變,就要求燃料必須是氫等輕元素,核裂變則要求燃料必須是鈾、钚之類的重元素。
但元素衰變對原材料就沒有任何要求,任何元素都可以被當成反應燃料。比如一塊石頭,一堆沙礫,輕薄的氣體,甚至是生物的尸體,都可以被當作元素衰變的原料。哪怕是最輕的元素——氫元素,都可以被拿來做成元素衰變的燃料,只不過效率要低一些而已。
這就意味著,只要能夠找到具有實體形態的物質,它們就能被當作是進行反應的物質,都可以將它們轉變成龐大的能量來源。如果在宇宙航行中,因為處于真空中無法找不到補充物資了,甚至還可以將飛船里面的零部件拆解下來,將這些零部件當作是燃料。
最美妙的是,因為元素衰變的這個獨特特性,使得它的燃料可以被循環使用。比如一千克鐵,被第一次元素衰變成了五百克氫。這五百克氫可以被轉移到另外一個燃燒爐,在這里通過核聚變反應將它們合成氦,這個核聚變過程一樣可以釋放出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