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釀,自個絕對是行家里手。目前,大宋只有自個一家能釀出燒酒。怎么寫,自個在桐江書院讀過書識過字,把整個制酒的過程如實地寫下來絕對沒什么困難,可這就能算是著書立言了嗎看以前在書院里讀的學的,可都是文彩飛揚的詩詞或文章。
“前人文章不盡是以文彩見長的,也有樸實無華的,如考工記,神農本草經等,寫明制作、應用與識別辦法即可,中間配以圖文,王掌柜的制酒之著可以仿照它們。”方院長邊說邊引著他來到書庫,打開柜子,取出一本塵封已久的神農本草經,遞給了王溫。
類似的圖文并茂的藥書,在桐江書院學習時王溫曾經有過接觸,以描述實際制作為主,文彩是其次的,仿著編起來難度似乎也并不很大。他看了看后,開始編寫釀酒經。思索良久,王溫動筆寫出釀酒經的總綱。
“水為酒之血釀酒之道,先在選水,水不同而酒味自也不同。水質差則成酒后,酒味澀苦,易有異臭、變色、沉淀。水質好則酒味自甘。何為好水用口嘗應有清爽的感覺。如有咸味、苦味則不宜使用;如有泥臭味、鐵腥味、屁臭味等也不能使用。取水至壺中,加熱至手摸發燙,用鼻嗅之,如有腐敗味、焦臭等臭味的均為不好的水。
有云河水、井水、泉水的。其水多來自于地下,途經山土,土中之雜質,自化入水中,當放置于碗中,一晝后視之,碗底無雜物者為佳。
曲為酒之魂曲不同,則酒品風味有明顯不同。曲者,得乎于天地,受之于自然,合乎于四時節氣,干濕相宜時,放入曲模中壓成磚形,再放置在曲房內,控制適當溫度和水分。一般需30一45天,經過長霉,涼霉,起潮火、起干火和養曲。制好的曲可貯藏備用。
糧為酒之肉米之質地,定酒之所出,當潤濕浸透,再蒸煮糊化。蒸熱之后置于場地上,再加水與曲,入窖發酵。
釀為酒之骨入窖時要壓實并把窖頂封嚴,經8次下曲,8次發酵,每次發酵期為一個月,發酵之過程,如繭化蝶,脫胎換骨,到期后成酒。發酵期長,能增酒之香。
蒸為酒之品人經學而識自強,酒經蒸而質自高。蒸時,經看花摘酒,分品分類,如經學之人,經過科舉而定進士、舉人也。
藏為酒之德修學在一時,修德在一世,酒之于窯中,時越久而味越佳,如儒學之士在書樓,終日研習,其德日深。”
看到總綱,在邊上磨墨的夫人何清圣深吸了一口氣,贊道“不曾想夫君的才學,不在飽學的儒士之下,文彩燦然,又人人都能一看就懂。”
王溫感慨地抱著她轉了一圈道“得妻如此,人生之幸也。釀酒之書,非一人之功,當得署我與夫人合著方可。”
她臉一紅,甩開他說道“我一女子之家,要什么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