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著,金華斌端上用一個又長又窄的盤子裝的清蒸帶魚。帶魚銀光閃閃的如寶劍,新鮮美味,盤旁掛著詞名《滿院春,清蒸帶魚》
漁港購得兩帶魚,長身銀光尚方劍。相邀民宿來嘗鮮。
生姜大蒜黃酒醋,最宜清蒸本味足。喚人快把美酒沽。
“這帶魚也有故事。柴氏起義,由海路分進合擊,運兵船在海上行駛時,為解決伙食問題,土兵拿竹竿釣魚,結果后面的帶魚咬著前一條魚的尾巴,一竿就釣上十幾條來。帶魚又細又長,陸地士兵從沒見過,看到它的身形,驚呼為龍魚入舟,以為吉兆,從而士氣高漲,這也是柴家軍戰無不勝的原因之一。”金華斌指著盤中的帶魚尾巴道:“你們看一看這魚尾,是否有幾個牙痕,就是后面帶魚咬的。”
滿桌的客人紛紛傾過身去凝神尋找。呀,好象真有一排齒痕呢。金華斌乘熱打鐵,繼續他的故事道:“義軍在楚州,海州,密州,青州等地設立了官府,并把它們當成根據地來經營。幾個月后,局勢穩定了一些,又向北推進,進攻登州。
攻城之道,圍三缺一,以防敵人作困曾之斗。柴卓指揮進攻東南北三門,獨留西門讓敗兵逃走,把失守的消息向內地傳播,從而引起其它城鎮的恐慌。圍攻一月后,守軍棄城而逃,柴卓引兵追擊,即將追上時,聽見前方有搏斗聲,定眼一看,前方隊伍打著周的旗號,領頭的是親弟柴萃。
兄弟戰場相聚,柴卓極為高興,牽手入城后,全軍大擺宴席。說起起兵原因,柴萃告訴說:“小弟到南方后,經營商鋪,發現南方也不太平,朝廷課以重稅,百姓落草為寇,才知兄弟先見之明。于是,也成立護商隊。兄長起事后,官府時常光顧弟這打秋風,靜思三日,帶護商隊北上,聽得兄長正在攻打登州,所以中途埋伏,助兄長一臂之力。”
柴卓意氣風發,以劍擊桌為樂,歌曰:
《耕有其田》
興義師,戰八方
效武王,除暴紂
打仗要靠親兄弟
上陣還需父子兵
創業艱難唯百戰
解民倒懸豪杰心
安天下耕有其田
創盛世共享太平
眾兵士也擊節附和,眾人盡歡而散。宴席結束,王智略由柴萃的行為中發現有些事不怎么對勁。他所帶的義軍雖只二百余人,可大部分人都穿有甲胄。并且,甲胄統一,都是宋軍的。
其實,擁有甲胄等同于謀逆,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有,如說戰勝所獲,當是偽齊的,而非宋兵制式。并且,因多次戰斗所獲,肯定是五花八門,絕不可能這么統一。加上王智略與柴萃相處過一段時間,知道他膽小怕事,志向就是做個富家翁。事有可疑,他按排了幾個手下,好好留意。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