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縣白塔鎮,有一個肉鋪,因掌柜是上張鄉人,姓張,所以,肉鋪的名稱叫張記肉鋪。張掌柜年青的時候是個獵人,箭法超群,耍得一手好刀法。追蹤的本領也十分的高強,可以根據動物的腳印與糞便,判斷出動物的走過的時間與前進的方向。每次打獵,極少空回,是遠近聞名的獵頭。既然是獵人,過的是刀頭舐血的日子,雖說功夫高強,與猛獸搏斗的次數多了,也難免會留下許多傷口。有一次,在圍獵一頭豹子時,被作困獸之斗的豹子咬著他的肩膀,撕下了一大塊的肉。雖經治愈,但一到陰雨天或冬天,就隱隱作痛。影響了他箭術的發揮。打獵的營生是不能再做了,還好還有些積蓄,張獵人就移民到山下的白塔鎮,購了幾畝地,以務農為生。
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古時候,主要的肥料就是人畜的糞便,所以,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到幾個專屬的糞坑或茅廁。在做獵戶期間,身強體壯,性欲旺盛,共生了三兒二女。因為購田用光了所有的積蓄,自個又不善農活,所以,這幾年來,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這樣的苦日子過了好幾年。
后來,鎮里肉鋪的掌柜因病去世了。掌柜討過好幾任的妻室,每一任妻室都因難產死掉,后來,再也沒有女人愿意嫁給他了。所以,至死也是無兒無女的。鎮里的人都說,為什么孤獨終身,是因為他從事的是殺生的行當,損了陰德。
這是鎮里唯一的肉鋪,肉鋪關了,鎮里的居民生活極不方便。張獵人一想,自個以前以打獵為生,還怕什么殺生。加上已有三兒二女,也沒有孤獨終身的擔憂。于是,就盤下了這個肉鋪,改行以殺豬為生。因為打獵時練成的功夫,殺豬只需一刀,一刀過后,豬的嚎叫聲立停,接著放血、刮毛、開膛、切肉,一氣呵成,熟練得有如庖丁解牛。所以,鎮里面的人都叫他張解豬,真名卻不再記起。
《張解豬》
老獵人,改殺豬,
一刀斬,不含糊。
傳說解牛有庖丁,
今日解豬數張屠。
手起肥豬不再嚎,
刀過豬排骨肉分。
一霎時小鎮哄動,
驀抬頭豬肉售傾。
張解豬的殺豬水平雖高,但小鎮就這么屁大的地方,商業不怎么發達,加上常常有金兵打過來的傳言,人心動蕩,能買得起豬肉的人家并不多,生意也就這么不溫不火的。家里的收入一半靠肉鋪,一半靠田地。
一天,來了個大客戶,把肉鋪里的肉全買走了。肉鋪沒了肉,比較清閑。張解豬想著給家里幫忙,干些農活,走到村口,看到村口的茅坑里蹲著自個的大兒子,擠眉弄眼地正在解大便。張解豬一看,氣不打一處來,這茅坑可不是自家的!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我殺豬時都不怕臟與臭,把豬桶里的豬毛豬糞等留下來作肥料,這小兔崽居然把上好的肥料拉到別人的茅坑里。他忙從旁邊的柴堆里抽出一根大腳指粗的毛竹,就向大兒子奔去。大兒子見他氣勢洶洶地奔了過來,害怕的連大便都來不及擦,提起褲子就跑。
客人們奇怪了,一坨大便而已,犯得著因這把兒子痛打一頓嗎?這你就不理解古代農民的艱辛了,古時不象現代,有各種各樣的化肥,田地里的肥料只有各種糞便與尿液。他們家雖有豬肉鋪子,但賺的錢不多。人多地少,見到兒子這個樣子,哪有不生氣的理?
大兒子把大便拉在別人的茅坑里也是事出有因。因為肚子吃壞了,家里的茅坑剛好有人,等不及。可看到父親這付兇相,根本容不得他解釋,忙先跑了再說。
金華斌向客人們介紹了小時候親眼所見,八十年代,一個鄰居,外號叫小番薯,就因一樣的把糞便拉到別人糞坑去,已是初中生了,被他父親追得滿地跑,直到今天還被大家提起。說完,接著道:“我們這菜園里,所有的菜絕對是綠色有機菜,完完全全地用糞便澆灌的。”
客人聽了,尷尬地苦笑了幾聲。舉著筷子,不知是該伸還是該縮。
停了會兒,說道:“還是來個葷菜,一份漢鐘離翻碗肉吧。”
這菜做法簡單,但費時,需好幾小時。時間到,翻碗肉上桌了,方方正正的一大碗,上書詞牌:
《瑞鷓鴣,鐘離翻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