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步兵操典吸納了最新式的散兵群戰術,并依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修改與調整,將輕機槍下到步兵班的同時,確定了新的步兵連隊為九班制。
在步兵操典的綱領精神部分中,特別說明了中國建軍目的是為了貫徹三民主義,還把何煒的那位校長,同時也是最高領袖微操大師常凱申所倡導的“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和軍紀及“三信心”信仰長官、信任部下、自信為效忠黨國的革命軍人等精神信條寫入了操典之內。
至1933年,為了提高全國軍官的戰術水平,微操大師在廬山開設軍官戰術訓練班,步兵學校遂將新操典呈于微操大師,微操大師見之大喜,立刻下令在廬山軍官訓練團中使用,于是這本經多年編纂前成之步兵操典,經1933年至1935年廬山軍官訓練團戰術與實兵指揮教育實施,都認為成績良好,適合于中國之需要。
因此,中國步兵操典第一部于1935年8月4日由國民政府正式頒布實施,歷史上在八年抗戰中全國軍事學校教育部隊訓練,均以此部操典為依據,而何煒于1934年考入南京的中央軍校后,所學的就是這本操典。
前世那部著名的抗戰影片血戰臺兒莊中,有這樣一段經典橋段時任國民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常凱申為整肅軍紀,在河南開封召開一、五戰區高將領軍事會議,在會議上,
常公發問道“今天,參加軍事會議的,有誰帶了這本小冊子,步兵操典
與會眾人皆沉默不語。
唯有湯恩伯起身回答“委員長,學生恩伯帶了。”
常公則面帶不滿的對眾人訓話道“曉得嘛,日本部隊,不僅軍官,就連士兵,他們都隨身攜帶這本小冊子,實時學習,處處規范行動”
這一橋段中的步兵操典,也還是這本步兵操典,此事也的確真實存在。
歷史上,常凱申曾經集合第一、第五2個戰區團長以上官長開抗戰檢討會,發現在場的眾多官長中,帶步兵操典的只有兩位;帶指揮綱要的,竟沒有一人。
微操大師見此,嚴厲指出“像這樣統兵作戰所必須的基本書籍,大家都不隨身攜帶,隨時研究運用,還憑什么來作戰,還憑什么來抵抗擁有新式武器的敵人各位要知道,我們這幾個月戰場上的挫失,並不是倭寇的軍隊怎么多,實力怎么強,也不是我們一般下級官兵不勇敢,不犧牲,而是由于我們一般高級將領在平時既缺乏研究,沒有實學長技拿來教育部下,到了戰時,對于一切戰術戰略,又不能根據基本的典范綱領和戰陣實際情況隨時隨地研究改進,以致指揮失當,雖有很多部隊,也不能發生相當效力,所以要被敵人打敗”
據聞會議第一天散會后,為應第二天再查驗,官長們急忙派人四處尋找步兵操典草案,一時洛陽紙貴,得書者來個秉燭夜讀,無書者則輾轉反側,成為茶余飯后之笑談。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