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1日,突擊總隊司令部
何煒麾下的各部分,包括突擊總隊的連長及以上主官,第一補充兵訓練處五個補充兵營的營長,突擊總隊總務處處長丁倫士及下屬被服廠,后方傷兵醫院,傷兵農場的主管官全都在總隊會議室集合。
列席與會的眾人,皆為何煒麾下,或者說何煒這個小團體的主干力量。
幾十名正襟危坐的軍官中,校官自是傅琛,方京,胡兆武等三個步兵營長,炮兵營長陳信生,以及直屬搜索連連長趙占海和中校參謀主任王元靈,后勤處主任李有財少校,還有目前配屬給突擊總隊的獨立輜汽第三營的營長孫發少校。
余下的,自然都是尉官,不過這些尉官也都非泛泛之輩。
這些尉官中除了幾名擔任會議紀錄任務的參謀是中尉之外,余下的皆為上尉軍銜以上的軍官,有的是突擊總隊的最核心基干連隊的連長,有的是參謀處的科長,皆為突擊總隊戰斗部隊的核心干部,是突擊總隊最核心的骨干,有的是最基層,最精干的帶兵主官干部,還有的是參謀處的業務骨干,人人皆可稱的上是人中龍鳳。
且每一名連長,每一名科長,都是何煒親自選拔提升而來,是突擊總隊發揮出強大戰斗力的核心骨干。
而那五名第一補充兵訓練處的營長也都非等閑之輩,這五名掛著上尉軍銜的營長,與那些同列席的突擊總隊的上尉也都是一個位分,以前全都是突擊總隊的優秀中尉亦或是上尉軍官,在武漢會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不過在得到了晉升和嘉獎之后,這些人卻沒有繼續留在突擊總隊任職,而是被調到了第一補充兵訓練處下屬的五個新兵營擔任營長。
這些軍官沒有留在突擊總隊,而是被調到了第一補充兵訓練處并非是因為他們不夠優秀,而是在何煒看來,第一補充兵訓練處作為突擊總隊的新兵補充來源和后備力量同樣重要,同樣需要優秀的軍官干部擔任主官,這五名掛著上尉軍銜的營長,自然也稱得上是軍中的精英人才。
長長的會議桌上,處在靠前位置的毫無疑問是突擊總隊戰斗部隊的校尉軍官們,緊接著是第一補充兵訓練處的五個營長,在極度崇尚武力的軍隊氛圍趨勢下,牛x哄哄的突擊總隊戰斗部隊的軍官自然在何煒的小團體中有著超然的主干地位,理所應當的坐在前列。
第一補充處的新兵部隊與突擊總隊相比,分量肯定要低上一些,所以五個新兵補充營的營長才在座位上排在突擊總隊的軍官之后。
任何一個團體中肯定都存在著鄙視鏈,軍隊更是如此,而軍隊中的鄙視鏈實則也相當簡單,誰能打,誰在戰場上立下的戰功更多,誰就是牛x,誰就是老大,這樣的鄙視鏈,粗暴且簡單,突擊總隊亦是如此,而會議室中的座位排布更是這個原則的極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