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農民唯一害怕的事情發生了。
沒飯吃。
這也是千百年來,農民造反起義的最直接的因素。
某朝有個笑話,某地一年沒下雨,土地干涸,顆粒無收,當地村民餓得實在沒有辦法,于是相約造反。
大家選定了日子,拿起鋤頭菜刀,蜂擁到村口,準備大干一場。
此時天上卻正好下雨了。
在場所有人立馬四散,沖回家里,下地播種去了。
這就是平民百姓,但凡有一口飯吃,都不會造反。
所以王朝的規律,便是王朝末期,人口多而鬧饑荒,天下起義,然后互相殺伐,人口減少,建立新朝。
新朝人口少而耕地多,便迎來大治,隨著社會發展繁榮,人口產生爆炸性增長。
數十百年過后,人口飽和,耕地不夠,然后遇到天災人禍,外族入侵,糧食不夠吃,于是天下起義,互相殺伐。
新的循環又開始了。
所以理智而冷酷的統治者,在商業農業沒有大幅度提升的時候,都會試圖控制人口增長的速度。
太平之年的時候,統治者往往會產生錯覺,覺得天下繁榮,越多越好,于是鼓勵生育,壓低結婚年齡。
等人口爆炸,統治者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是晚了,天災人禍,盜賊蜂起,民眾被裹挾著造反起義。
黃巾起義就是發生在這個背景下,當上百萬的黃巾軍出現在戶籍人口只有幾十萬的地區時,著實把不知下情,自我感覺良好的漢靈帝和大臣們震得七葷八素。
自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起,現在已經過了十年了。
經歷了十年戰亂,各地人口大幅度下降,地倒是慢慢不缺了,但也衍生了另外一個問題。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戰亂災禍嚴重的地區,經濟完全崩潰,且時時遭受兵匪騷擾,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便群起遷徙,去經濟穩定,沒有戰亂的地區。
于是十年間,人口開始往富庶的大州慢慢聚攏。
比如袁紹的冀州,陶謙的徐州,劉虞的幽州等。
沒錯,別看幽州此世算是苦寒之地,偏偏土地肥沃,鹽鐵極為發達。
這其中,徐州經濟最好,陶謙治理有方,幾乎沒有受戰亂波及,許多百姓群來徐州定居。
然而陶謙此人,早已和袁術公孫瓚聯盟,絕不是個沒有野心的人物。
甚至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趁著曹操和袁術攻伐時,陶謙派兵進入了曹操兗州地界,占領了任城泰山兩郡。
此事雖然多有曲折爭議,但袁熙還是傾向于陶謙是有預謀的。
曹操當然咽不下這口氣,于是帶兵反攻陶謙,連克十余座城池,打得陶謙閉城不出,直到第二年春天才領兵回兗州。
其間曹操于是一屠徐州,死者無數,泗水斷流。
袁熙覺得,在這件事情中,曹操如果不搞屠殺,其實也算是占著些道理的。
偏生他把怒火發泄到百姓身上,雖然能激勵兵士,但是也和徐州結下了死仇,反抗不斷,后世直到曹操去世,徐州都沒有完全安定。
如今袁熙要做的,是阻止曹操以曹嵩被殺為借口的第二次大屠殺。
按照記載,死者可能有十萬計。
后世因為徐州等地死人太多,曹操才從幽并巴蜀等地遷數十萬人到內地,導致邊疆人口稀少,外族趁虛而入,產生了五胡亂華的局面。
如果不是這個原因,袁熙真的不想和曹操作對。
曹操給他的壓力太大了。
不像現在的劉備,除了關張,幾乎沒有什么謀士和武將,要吃很久的虧,才能成氣候。
曹操現在雖只有半州之地,但有名的謀士大將,皆已經在其麾下,差不多已經是完全體了
但正是這樣,袁熙更不能放過眼前這個難得的機會,如果成功的話,保全百姓性命,得到名聲,私下結盟,可謂一石三鳥之計。
袁熙想看一看,如果曹嵩一家還活著,曹操沒有了孝道這個最光明正大的理由,還會怎么攻打徐州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