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京南臨易水,之前公孫瓚讓兵士挖了數十道深溝環繞,其中引水灌入,讓敵人不得近。
在袁熙在北新城時,袁紹已經數次進攻易京,有試探性的,也有想一舉破城的,但都被公孫瓚擊退。
直到黑山軍作亂,偷襲鄴城,袁紹方才撤兵收縮,開始著重打擊黑山軍,直到去年打得其不敢出太行山,這才騰處空來,著手攻伐易京。
當然公孫瓚也不會坐以待斃,肯定會和黑山軍互相呼應,但不得不說,這兩邊的配合實在不怎么好,不然也不會讓袁紹各個擊破,逼到如今的境地。
此時已是深秋,易水枯竭,先前冀州發動十幾萬民夫,將易水掘開分流,或將游堵塞,大軍趁機渡了河。
易京城外的十幾道深溝,既然沒有了河水,便只是普通深溝,幾乎都失去了作用。
袁紹又令民夫覆土,逐一填平,步步逼近易京城下。
如果這個時代有飛機話,在高空往下俯瞰,便會見到一幅壯觀的景象。
在易京周圍方圓幾十里的廣袤大地,無數如同螞蟻一般的民夫,忙忙碌碌地挖土,負土,填埋,砍伐,立寨,結墻。
密密麻麻如同綠豆一般的營寨,在山丘之,河流之旁,連綿不斷,點連成了線,線連成了面,數萬軍士在里面來回巡邏。
如果視野再拉高一點,便能看到百里的范圍內,成百千的斥候在四面八方巡邏馳騁,隨時探聽各方敵人的動向。
再就是一串串的長線,這是各地運糧的糧車,他們從冀州,青州,幽州等地出發,如同一條條扭動的長蛇,直向袁紹軍的大營而去。
袁紹這次號稱發動了二十萬大軍,其實并沒有這么多,但七八萬兵士是有的,同時跟隨的,是數倍以的民夫。
這樣算起來,動員的人數確實超過了二十萬,這是當今天下,只有富庶的冀州才能發動起來的大戰。
幽州就不說了,袁熙的三城,連兵士帶民夫,也才剛剛過萬。
袁譚所在的青州雖然也曾十分富庶,最多時候達三百萬人,但之前黃巾之亂時,就有百萬人加入黃巾軍,十年間遭受天災人禍,民生凋敝,人口暴減。
而且青州剛經過大戰,元氣大傷,袁譚又為了易京之戰在青州大力征斂,也激起了不少反彈,最后勉強發動了幾萬人。
所以真正的大頭,還是冀州。
在當今天下,冀州是荊州之外實力最強的大州,無論從人口還是經濟,都頂得其他數州相加。
即使是在后世,曹操攻伐冀州數年,所屠甚多,打下鄴城后,仍然能在冀州戶籍找到三十萬可動員的人口。
所以袁尚才要死死占住冀州,他哪怕只有冀州這一州,也能立于不敗之地,即使青州和幽州加起來,也遠遠不及。
這也是袁紹敢于打大戰的底氣,冀州韜光養晦一年,只為今日一戰
而在這滿山遍野的冀州大軍合圍中,孤零零的易京城,顯得如此渺小。
當然,這是在高空下的視角,但真正身處戰場之中,才會明白易京多么難打。
土丘之的望樓,袁熙站在拿著望遠鏡,仔細觀看著遠處易京的城墻。
這幾天來,十幾道深溝皆被填平,形成了數條直通易京城墻下的通道,百架投石器在兵士的拱衛下逐步推進,其間不斷發石,砸向易京城墻。
然而易京的城墻頗為堅固,西瓜大小的石彈砸在城墻,只留下一個淺淺的凹坑。
更讓頭疼的是,這城墻不僅比一般城池要高,而且里外前后,至少有五六道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