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點頭道“沒錯,即使陽奉陰違,他們也要在表面依附天子,即使如今這漢庭只剩了個架子。”
“所以他們不自認為外族,而是自認為大漢子民。”
袁熙一時沒有想明白,“我不明白。”
“漢室隨時可能傾覆,他們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郭嘉冷笑道“河里小船快要沉了,有人會水,有人不會水,他們是會水的。”
“他們皆有后路,多是塞外邊關,漢庭覆滅,天下大亂,他們大不了退回草原,之后再依附新的王朝便是了。”
“而中原士族無路可退,和漢朝存亡息息相關,這船真要翻了,可是會淹死很多人的。”
“所以船沉了,有人會死,有人不會。”
袁熙聽了,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
郭嘉搖頭道“你,伱還沒明白。”
“這船沉了,他們不僅能把船再撈出來,還能自稱自己才是船真正的主人。”
“到時候其他人都死了,自然沒有人反對他們,到時他們打著大漢忠臣的旗號,可以明正言順入主中原。”
“這才是他們雖然吃些虧,也要表面依附漢庭的真正目的。”
郭嘉說到這里,袁熙身體一震,這才豁然開朗,整理明白了之前數年一團混沌的思路。
五胡十六國,乃至漢趙的誕生,不都是這樣的嗎
昔年劉邦被困于白登山,被迫和匈奴談判,派劉姓宗室女和親。
晉書劉元海載記“劉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后也。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
不管是否真實,反正這支匈奴人自認為劉邦后代,所以在數百年后建立政權時,拿到了明正言順的大義借口。
袁熙恍然,對于匈奴,乃至烏桓鮮卑這些注重血脈傳承的外族,他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宣稱,這只有漢庭才能給他們
別看袁紹現在和烏桓鮮卑關系這么好,很有可能人家看中的不是袁紹的勢力,而是和漢室宗正劉虞所帶來的大義。
袁紹突然想起,怪不得前世歷史中,袁紹攻滅公孫瓚的時候,烏桓鮮卑全力支持袁紹,八成是袁紹打著為劉虞報仇的名號。
而僅僅在一年之后的官渡之戰,閆柔鮮于輔帶領的烏桓鮮卑實力,就私下倒向了曹操,搞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
要知道官渡之戰打到后期,袁紹還是一直占優的,烏桓鮮卑吃飽了撐的,跑去支持曹操
但如果考慮道當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名號,一切就解釋的通了
不管是烏桓鮮卑出于漢庭名義投奔曹操,還是曹操暗中和其達成了什么交易,最后的結果都是幽州后院起火。
官渡之戰后,袁譚也曾經說動烏桓起兵五千抗擊曹軍。
而曹操得知后,派牽招作為特使,說服遼東烏桓大人蘇仆延歸服,“敬受敕教”,而且辭遼東之使,并把準備出發援助袁譚的五千兵解散了。
三國志烏丸傳載,曹操平定河北后,烏桓校尉閻柔“帥鮮卑、烏桓歸附。”
說明從始至終,袁紹這幾個烏桓鮮卑盟友,其實不是站在袁紹一邊,而是漢庭這一邊。
所以后世郭嘉出于這種理由,一直極其防備烏桓鮮卑,認為他們遲早會阻礙曹操的大計。
故他力主征烏桓,理由是恐怕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生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而且認為,應乘三郡烏桓毫無戰備的情況下“卒然擊之”。
說白了,就是搞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