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期的張仲景醫術成就斐然,且做到了長沙太守,但因為行醫乃是賤業,所以張仲景的事跡,不被記載于經傳。
而華佗之所以出名而留下記載,大部分原因也不在于其醫術,而是因為華佗為曹操等權貴治病的緣故。
所以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憤憤不平寫道“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
袁熙見華佗被自己蒙混過去,趁機說道“先生以一人之力,行醫拯救蒼生,熙固然佩服,但想天下之眾,何止百萬,先生救得過來嗎”
華佗嘆道“怎么可能,只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老夫只想在有生之年,將畢生所學著書流傳下去,便已心滿意足。”
袁熙見時機成熟,說道“元化先生有沒有想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若先生廣收門徒,未必不能像孔子一樣,門生遍天下。”
華佗搖搖頭道“太難了,如今方士不如巫士,誰肯學”
袁熙正色道“熙有辦法,要不隨后我和先生詳談”
華佗明白袁熙此次來,就和陳登父子談事情的,自己有些喧賓奪主了了,當下點頭答應。
袁熙轉向陳登,開口道“我此次來,是聞元龍先生在典農校尉頗有建樹,如今熙欲請先生做廣陵太守,但典農校尉等農林官職也急缺人手,先生可否舉薦幾人”
陳登聽了,欲言又止。
袁熙見了,說道“但說無妨。”
陳登苦笑道“不怕公子笑話,在徐州的農林典籍,我陳家收藏最多,故能得一觀的,大部分都是陳家子弟。”
“外姓士人也能到陳家觀閱,但如今天下士族,學得都是經義,對此道感興趣的,寥寥無幾。”
“登只是自幼喜愛讀書,所以農林兵法之書,看了不少,在別人看來,卻是有些不務正業了。”
袁熙肅然道“哪里,若是單憑經義便能治國,天下怎么會是如今這個樣子”
“元龍先生看得這些,才是真正有用的經世治國之學。”
陳珪目光一閃,說道“久聞袁氏鉆研孟氏易百年,公子卻似乎對經學不太感興趣”
袁熙看了看在場三人,出聲道“熙以為,經學確實是好的,但只學經學,卻不能改變天下。”
陳珪聽了,說道“原聞其詳。”
袁熙說道“敢問漢瑜先生,如今天下的經義,到了什么程度”
“是錯漏百出,還是完美無缺,還是瑕瑜并存”
陳珪聽了,笑呵呵道“公子這是難住老夫了,老夫卻是不敢說啊。”
袁熙笑道“問題便在這里了。”
“如果承認經義毫無問題,那如今天下亂象,是怎么造成的”
“如果承認經義存在問題,那豈不是承認一直以來的路都錯了”
“故熙以為,天下之道無窮盡,經學之道,并未窮盡天下至理。”
“亂世用兵,治世用典,這個典籍如果只看經學,還是太狹隘了。”
陳登聽了,出聲道“公子以為,現在獨尊儒術,不如以前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