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袁熙帶著郭嘉田豫等人,巡視完城外后回到城頭,袁熙對田豫說起了鮮于輔的事情。
田豫低聲道“昨晚我一到城里,鮮于輔就派人過來,說想要和我見面。”
“我得知后,派了些人去他的住處保護,聽回來的兵士說,他倒是反應很平靜。”
袁熙聽了,笑道“怕是他要記恨你了。”
郭嘉出聲道“鮮于輔是個聰明人,不然也不至于在公子入城的時候做這種事情,否則應該等公子離開,單獨派人送信給國讓才對。”
袁熙聽了,失笑道“確實是我想差了,他其實最期待的,是我親自去見他吧”
田豫聽了,笑道“正是這意思,不過公子屈尊”
袁熙擺擺手道“無妨,我如果這點誠意也沒有,只會讓他看不起我。”
幾人站在城墻,眺望城外大地,數條錯綜復雜的河流淌過,工匠們正在河流旁邊伐木,然后將樹皮削掉,用鋸子鋸開,做出水車的一條條輻輳。
郭嘉說道“當初在北新城時,公子在提出做新式水車的想法,如今已經實現,頗見成效,節省了很多人力。”
“泉州附近河流眾多,人力挑水反而不便,前些日子試用水車后反響頗好,于是便開始大規模制造了。”
袁熙見水車在河水的沖刷下,飛速輪轉,出聲道“你說這東西只用來運水,是不是有些浪費了。”
“要是連磨盤,用來磨面,是不是可以節省更多的人力畜力”
郭嘉聽后有些驚訝,說道“我自負有些智計,雖然覺得在縱橫捭闔,人心謀劃,比公子高一些,但公子在工匠這一道,卻是想法天馬行空,獨具慧心啊。”
袁熙心道這水車磨坊的想法,也不是自己想出來的,在后世最早出現于唐代,在宋元時候開始大規模普及。
這是伴隨著水車相關技術出現,從而慢慢發展完善的,之所以會遲滯這么多,是因為中間幾百年屢經戰亂,工具發明又不被重視,到了太平盛世,工匠才有機會進行發明突破。
如今袁熙想要從根本改變這個難題,士農工商階層分明,他開始有目的地提高工匠的地位和報酬,并對做出發明的工匠進行獎賞。
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這些人發明的積極性,又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最后只能是導致這個群體擺爛轉行,從而導致技術失傳,工藝不進反退。
解決了積極性的問題,才能面對更加觸及根本的方面知識體系構建不完善。
袁熙在北新城的日子,見過不少工匠,很多人都有不錯的點子和想法,但很多點子,卻受限于工匠本身的文化水平和認知,不能夠形成完善的雛形,只能依靠工匠在漫長的勞動中,慢慢摸索,積累經驗,最后靈光一閃,偶然突破。
而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出類拔萃,具有過人天賦的工匠才行。
其中最可惜的的是,工匠最需要的數學幾何學的知識,卻不掌握在工匠手里,而是在極少數士族家中。
這些士族掌握這些知識后,絕大多數人不是用來發明,而是投身于觀星,卜祀,儀典等活動之中。
知識的獲取如此困難,所以有了道不輕傳,法不賤賣之說,不僅士族對這些知識嚴防死守,工匠收徒也是極為苛刻,無形中阻礙了技術的傳播改進。
而袁熙現在做的,就是試圖改變這種局面,讓從事勞動的百姓匠人,能夠得到最起碼的知識傳承。
袁熙出聲道“可惜我一個人所知太過有限,我有心讓工匠之學進入義學,但現在是懂工匠的人不識字,識字的人卻又不懂工匠,頗難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