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覺得劉協其實很可憐,要說劉備還有復興漢室的些許希望,劉協基本是毫無希望。
別看劉協掛著天子名號,但其手中可用的牌,還沒袁熙手里的多。
袁熙心道換了自己是漢獻帝,在翻翻轉轉,受著不同軍閥諸侯裹挾的困境里,只怕早就開始擺爛,摟著伏皇后睡大覺了。
當然,袁熙明白劉協此人,絕對不會坐以待斃,后世其也努力掙扎過許多次,包括衣帶詔等事件,奈何他碰到的是曹操,最后也只能黯然退場。
袁熙心道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如今想做的事情,和曹操差不多,想在天子東歸之事分一杯羹。
為了這個目的,便必須要撬開幽州通往河內的道路。
擋在他面前的第一個障礙,便是黑山軍。
袁熙想到這里,對鮮于輔說道“丁零種姓的事情,我也聽說過。”
“這根本不是什么問題,不就是有幾代和鮮卑通過婚嗎”
“如今漢民,也不見得沒通過婚,既然都是大漢編戶齊民之人,便當一視同仁,無分彼此。”
所謂編戶齊民,就是登記戶籍在冊,這便擁有了大漢子民的身份。
鮮于輔見袁熙神態不似作偽,不禁有些震動,出聲道“我先前以為,使君對我們這些兼有漢胡血統的家族很是反感。”
中原士族對于這些邊地家族是頗為看不起的,常常拿血統說事,讓鮮于輔這些家族自覺低人一等,總也融不入進中原士族的圈子。
如今袁熙身為世家大族袁氏分支之主,對此表示不以為意,這讓鮮于輔心中產生了些異樣的感覺。
袁熙是真的不在乎,不就是鮮卑血統么,后世隋唐皇室不也有一些
血統歸血統,古炎黃子孫,誰分得清血統
所以不可能有真正純粹的族群,但只要分清主次,便能成為一家人。
就像隋唐雖然都有鮮卑匈奴女子嫁入皇室,但也只能說是有外族血脈而已,但誰敢說隋唐是鮮卑王朝
誰也不能否認隋唐就是漢人王朝,更別說嫁入皇室的獨孤氏長孫氏等家族,除了姓氏之外,其習慣和傳承早都和漢人無異了。
這便是所謂的主次。
華夏傳統首重文化認同,而非血統認同,正因如此,古時期才有東夷、三苗和華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既然古時可以,現在為什么不可以
要知道,后世晉南北朝是華夏文明繼春秋戰國之后的第二次文化大融合,這次融合的范圍遠比第一次廣泛。
春秋戰國時代主要是華夏大地自生各文化的融合,而第二此,則是包括波斯、印度、粟特、西域、蠻俚、百濮、北族、東南亞以及中原各地未曾發掘的民間文化,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被融入以華夏傳統文化為主干的新生文化之中,華夏文化由此開枝散葉,更加燦爛輝煌。
要是敵友不分,將那些心向華夏,愿意融入的外族也拒之門外,等于是關了民族交流融合的大門,兼容并包便成了一句空話。
因為華夏文化的最大特征,便是海納百川,而非某些族群,對于異己搞滅絕大屠殺。
袁熙覺得,后世的先祖們走的道路是正確的,沒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他現在大力發展海運,皆會接觸到更多的外族文化習俗,固步自封是不現實的。
袁熙對于外族真正反感的,是那些拒絕融入華夏文化,同時卻還要趴在漢地邊民身吸血,為非作歹的強盜異族。
對于這些人,自然是要像衛青霍去病一樣,打得這些外族心服口服,若其愿意入關融為一體,袁熙倒是很歡迎,但若想靠擄掠劫殺謀生,那只能將其打得滾回大漠,自謀生死。
袁熙把自己所想對鮮于輔說了,最后道“既然我們都是大漢子民,那自然只有漢,沒有胡。”
“如果占著漢朝的便宜,心里還有自立的心思,我是不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