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國薊城之名,應是源于薊丘,薊丘之稱,以“山多薊草”故名薊丘,類似楚荊國,都是以草名地,以地名國。
此時的薊城又名薊縣,便是現在北京一帶,而后世的天津市薊州,在先前眾人出發的雍奴一帶,兩邊差著幾百里。
后世一個小時便能到達的距離,但在這個時代,單靠徒步卻要走十天。
因為古代的道路,實在是太難走了。
古代地貌,處處都是雜草樹林,更麻煩的是河流支脈極多,處處泥沼之地,讓人寸步難行。
所以稍微能夠行走的道路,都是靠著人開辟出來的,即使這樣,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道路泥濘,一天走不了十里地,也是常有的。
更因河流眾多,很多時候道路都是斷在河溪兩邊,需要涉水渡河,春季枯水期還好一些,但到了夏季,很多道路便會被截斷,極為影響生產生活。
隊伍兜兜轉轉了半天,終于找到了可以渡河的地方,溪水只有一尺來深,車夫跳下馬去,驅趕馬兒拉車趟過了溪水。
后面兵士則是脫了鞋子,卷起褲腿,在冰冷刺骨的溪水中快速跑過岸,凍得呲牙裂嘴,坐在岸邊捏起幾團雜草,把腳稍稍擦干,這才穿鞋子。
隊伍繼續路,沿途有山有河,山坡之間,間雜有茅屋數間,時有炊煙升起,袁熙心有所悟,后世明朝將北京設為首都,是頗有道理的。
其水系豐富,適合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固然是一個原因,但也不可忽視,這地理位置確實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薊城地處燕山山脈和華北平原的交界處,前面就是外族南下的隘口,后面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自然而然成了阻礙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關口。
而且華夏面對的外族威脅,大部分都來自西邊和北邊,西邊因為有高原阻擋,外族進入關中地區的成本很高,但北邊就不一樣了。
薊縣以北,就是長城塞外,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但古代放牧,牛馬牲畜對于草地的依賴極高,而草地的情況極其依賴天時。
若是氣候變冷,草場便無法生出足夠的牧草,游牧民族在生存的威脅之下,便會入關搶掠。
這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在此面前,什么道德約定,什么睦鄰友好,都是不存在的。
這也是為什么邊地民風彪悍的原因,尤其是在幽州,日日夜夜都會面對馬賊盜匪,軟弱的人在這里是生存不下去的。
而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抵御外敵是其重要的任務之一。
尤其是西漢一朝,立朝之時的政策,便是抵御塞外匈奴南下入侵,甚至劉邦因此將原來定好的都城雒陽,遷往了長安。
無他,就是因為長安離著匈奴入侵的路線更近。
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便涉及到了華夏歷朝歷代大一統時,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泱泱華夏,萬里疆域,南北之間,有幾條路
答案是,四條。
第一條是長安往南,翻過秦嶺,進過漢中,由蜀道進入益州。
第二條是從中原許縣許都往南,過伏牛山桐柏山之間的方城缺口,從荊州南陽到襄陽,經漢水到長江,進入江南地區。
第三條和第四條都是走淮河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