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水攻的,便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之火攻篇“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其認為,火攻效果明顯,但水攻效果強大,但水攻能斷絕敵軍后路,卻不能奪其志。
因為火攻一出,敵人若滅不了火,開城或逃跑,或投降即可。
但水攻則不一樣,大水灌入城中,百姓軍士一同受災,長久泡在水里,想跑都不跑不掉,所以只能拼命死戰,以至于水攻起了反作用。
并且水攻極為折損陰德,大水灌入,之后全城受災,飯都很難吃,短時間內就會出現大量死人,首當其沖的就是城內的老幼婦孺。
且善后極其麻煩,水攻后的城池尸骸遍地,百姓家破人亡,即使之后水勢退去,城池要回復到能居住的狀態,可能要數年或者更多的時間,相比屠城之慘狀,有過之而無不及。
故將領帶兵打仗,很少有人采用水攻。
當然,水攻也有其優勢,在游堵塞河道,等水勢漲起,趁機掘開,便可以灌水入城,坐看城內之人死絕,這都不用兵士攻城,杜絕了死傷。
荀彧心中嘀咕,荀攸剛投奔曹操,便出這種毒計,是不是心急了些
曹操聽了,卻是大笑道“公達此言,正合吾意”
荀彧聽了,心中暗暗嘆息。
要是袁熙在場,倒是毫不意外,因為曹操確實非常喜歡水攻。
其后世在兗州攻打袁術時,決渠水,水淹太壽,破袁術軍,其狀之慘,讓袁術再也不敢進犯兗州。
攻打呂布的下邳時,也故技重施,三國志“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擒布。”
攻打鄴城時,用了水攻圍城之計,開鑿壕溝,決漳水,圍淹鄴城四十余里,城內堅持七個月,兵士百姓餓死過半。
雖說鄴城陷落的直接原因,是審配侄子審榮出城投降,但其實彼時鄴城已經是強弩之末,即使不投降,也堅持不了多久了。
曹操用兵非常決絕,不怎么考慮后果,尤其是和袁術爭奪兗州,水淹太壽時,淹死的都是兗州自己人,這為他日后被兗州士族背叛埋下了隱患。
眼見曹操主意已決,荀彧也不好說話,此時程昱起身道“東郡太守臧洪,有不穩的跡象。”
“他如今從東郡治所東武陽離開,去了鄴城,據探子傳回的消息,其欲向袁紹請求發兵,出兵陳留,救援張邈兄弟。”
眾人聽了,俱個一驚,這可不是個好消息
要是袁紹插手陳留郡的戰事,從鄴城發兵之不到二百余里,數日便到,到時候局面就亂了
更麻煩的是,若是袁紹插手,曹操這邊能公然和其翻臉嗎
曹操聽了,冷笑道“他倒是好大膽子”
臧洪,字子源,廣陵射陽人,為人雄氣壯節,曾為關東反董聯軍盟主。
其在董卓殺死少帝劉辯后,找到當時的廣陵太守張超,勸說其和張邈一起起兵反董,于是便有了后來的酸棗會盟,組建關東聯軍之事,可以說反董聯盟最早便是臧洪發動的。
彼時臧洪只是張超手下的功曹,在關東聯軍諸侯之中勢力根本不夠看,雖然如此,最后還擔起了盟主這個背鍋的名頭,可見此人還是很講義氣的。
之后張超派遣臧洪去聯絡劉虞,行至河間國時,遇到了袁紹,被其看重,任命為青州刺史,之后兩年內成績斐然,群盜奔走至山中躲避,形成泰山賊為患。
但這個時候,袁紹卻把臧洪遷為東郡太守,治所在東武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