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正文卷第四百五十六章分道揚鑣劉和聽了袁熙的話,笑道“使君實在是謬贊了。”
“既然天子有詔,和作為宗室之人,不得不是去懷城面見天子,以行宗室之責。”
天子劉協讓袁熙帶的口信是,朕如今身邊急缺得力之人,望侍中能為朕股肱,平復內外。
袁熙和劉和見面后,便傳了劉協口信,劉和聽后,便一直心事重重,剛才議事時也有些魂不守舍,直到眾人散去,劉協才下定了決心。
袁熙嘆道“兄要是想回來,幽州的大門隨時為君敞開。”
劉和拱手道“多謝使君為先父報了仇,和會銘記在心。”
“倒是和會孤身離開,往使君照顧和先前的部下一二。”
袁熙連忙躬身,深深一拜,“謝兄成全,熙永不敢忘。”
望著劉和離去的身影,袁熙沉默不語,劉和此人,做事很有進退,剛才這等于是還了自己人情。
因為先前劉虞在幽州施行仁政,交好胡漢邊民的政策,以致劉和在幽州久負盛名,但正因為如此,劉和也明白,自己和袁熙之間是很難一直保持互信的。
一山不容二虎,幽州容不下兩個威望太高的人,尤其劉和交好胡漢邊民,有一大批忠于他的屬下了,袁熙可能會信任他,但袁熙的嫡系屬下,便不一定會這么想了。
作為為主公通盤考慮的謀士,絕對不可能不防備劉和,袁熙即使一時不會動此念頭,但劉和威望日高之時呢
所以劉和選擇了最聰明的做法,急流勇退。
能讓他陷入這么尷尬境地的,還是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
天下的漢室宗親千千萬萬,依附外姓諸侯,懷有異心的不在少數,甚至袁術手下,就有不少劉姓宗室。
但劉和不同,他父親劉虞是漢室宗正,劉和本人又極有風骨,所以和他接觸的人久了,都知道此人是絕對不可能背叛漢室的。
袁熙雖然尚無自立之心,但很多舉措其實已經和漢制漢禮相悖,長此以往,誰都能猜得到,袁熙會將幽州打造成完全不同的樣子,然后之后要做什么。
所以與其面對將來的分道揚鑣,劉和選擇了自行離開,并把下屬留給了袁熙,自己離開幽州后形成的威望真空,讓袁熙來想辦法繼承補救。
這也是劉和的風骨,報答袁熙為劉虞報仇和救了自己性命之恩。
但自此之后,兩人便要走上各走各路了。
袁熙深深嘆息,如果在和平時代,自己和劉和一定會成為好友,但如今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兩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堅持,最終卻是被迫要踏上不同的道路。
這里面并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單純所站的位置不同,在時代大潮中的角色不同,身不由己而已。
袁熙心情有些壓抑,如今他尚未走到最高的位置,卻已經在這個過程中,開始體會到孤家寡人的痛苦抉擇。
站的位置越高,可以交心的人便越少,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大浪淘沙,曾經忠誠亦或意見不同的伙伴,也會被時光的砂礫催發老朽,或離去,或死去,直到最后,只剩下最孤獨的那個。
想來劉協此刻的心境,要比自己更加寂寞吧
袁熙走出門去,卻見到田豫站在庭院里面,卻是一直沒有離開。
袁熙知道其肯定是有事情,忙將田豫引進來,說道“國讓兄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