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說笑道“公子所謂援手,具體要求是什么”
公孫康毫不猶豫道“鹽鐵糧食,兵器甲胄,工具技術,多多益善。”
郭嘉聽了,出聲道“公孫氏胃口倒是不小啊。”
公孫康坦然道“公孫氏為使君鎮守邊疆,抵御外敵,若是光有口頭支持,怕是也說不過去吧”
袁熙聽了,微笑道“只怕公孫將軍,并沒有把我視作幽州之主吧”
“公孫將軍意圖稱王,只怕已經將遼東遼西,以及朝鮮半島視作自己將來的地盤了吧”
公孫康身體一震,感覺背心有冷汗滲出,這種機密的事情,袁熙是怎么知道的
魏書公孫度傳初平元年,公孫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陽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
公孫康作為公孫度的兒子,自然知道這些秘辛,但袁熙也能知道,這是不是說明公孫度身邊,有袁熙的眼線
想到這里,公孫康的臉色凝重了幾分,連本來坐的筆挺的身子,仿佛都矮了半分。
袁熙見狀,微笑道“公子請勿多心,我只是隨口一說。”
這話說出來,公孫康心里更沒底了,對方說話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自己總不能為了一句話,回去請阿父徹查身邊,萬一袁熙是故意離間呢
他臉色更加凝重了,來之前他還覺得,袁家兇虎有可能是名過其實,但兩人互相試探幾句,自己就被對方帶著節奏走了
他深吸一口氣,說道“公孫氏固然能獨立支持,但兩邊如互為盟友,總要拿出些誠意的。”
袁熙聽對方語氣漸軟,出聲道“公子說的對。”
“且不論外族,烏桓單于那邊,我來負責調解好了。”
“烏桓隨名為胡人,但其在大漢編戶齊民的名冊上,已經有上百年歷史,早已經是大漢子民,不能以外族論處。”
“故我們和烏桓之間的矛盾,屬于華夏內部事務,當和鮮卑高句麗等分開。”
源于漢朝的羈縻制度,指朝廷在邊遠地區,以少數名族為主的地區所置的州縣,以夷制夷,因其俗以為制。
幽州西涼很多州縣便是如此,不僅有烏桓鮮卑,更有匈奴羌人,在漫長的歷史中,隨著當地漢人逐漸遷居,人口增多,形成了胡漢雜居的局面。
隨著胡漢通婚及風俗融合,這些羈縻州也慢慢變成了大漢的直屬州縣,由朝廷派官員管理,嚴格上來說,屬于一種潛移默化的擴張,大漢的版圖,也由此慢慢開拓。
但這終究是會遇到邊界,如今便是圍繞長城內外,和外族沖突不斷,而塞內各族習俗沒有完全融合的地區,也常常不可避免發生矛盾。
尤其是關內烏桓自成一系,遇到公孫氏這種謀求自立為王的擴張欲望,兩邊的沖突便不可避免。
袁熙聽了,出聲道“關內烏桓的地盤,和公孫氏的邊界,誰若主動破壞,誰便是無禮。”
“我袁氏雖和烏桓聯姻,也不會對其偏袒。”
“若其侵犯公孫氏邊界,我作為幽州之主,必然會主持公道。”
公孫康沉吟不語,這話雖然明面上說不偏袒烏桓,但實際上暗示也不會偏袒公孫氏。
誰要是妄圖搞事,袁熙不會坐視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