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懷城之時,可是親眼看到孔融看到袁熙時那咬牙切齒的樣子,這叫關系交厚
不過公孫康見袁熙說的信誓旦旦,不由信了七八分,畢竟袁熙的名聲這兩年在天下極為響亮,尤其是在奉迎天子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雖然袁熙未親自到場,但正因為這點,更讓很多謀士感嘆其運籌帷幄的能力,而且其自北新城一步步走來,竟是未逢一敗,從田疇劉備,到孔融公孫瓚,再到孫策袁耀,無一不是在其手下吃了大虧。
所以即使是北地豪強公孫氏,在面對袁熙時,也要仔細掂量,與袁熙為敵的下場。
公孫康猶豫半晌,說道“據使君所說,當交好烏桓,對付鮮卑和高句麗”
“且不說烏桓,公孫氏同時對付兩方,也不好打吧”
袁熙出聲道“至于這點,我建議公孫氏先著力對付高句麗。”
“至于鮮卑,我來想辦法。”
“萬一事情不諧,我便調遣幽州軍,沿著長城邊塞向東出兵,幫公孫氏共御外敵。”
公孫康聽了,心道如果真如袁熙所說,解決兩方隱患,那對于公孫氏來說,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因為公孫氏野心頗大,割據遼東,是其既定政策,但周圍的敵人,對公孫氏也是個威脅。
處于眾敵環伺之中,若想著一味守成,敗亡是遲早的事,所以擴張才是唯一的出路。
眼下有袁熙的承諾,公孫氏便看到了曙光,不可能放棄這個機會,袁熙便是看準了這點,才大膽拋出公孫氏不得不吞下的香餌。
當然,最后魚兒可能會掙斷魚線,也可能會長大后反噬,對此袁熙并不在乎,他只要得到的好處比公孫氏多,壯大的比公孫氏快,就不用擔心這些。
畢竟袁熙來說,穩定的后方,比什么都重要,他最希望看到的是遼東半島五到十年間的安定,這樣他才可以騰手出來,去爭霸中原。
公孫氏需要的的是一個機會窗口,袁熙又何嘗不是
公孫康已經心動,說道“愿聞其詳。”
當下沮授和郭嘉分別出來,和公孫康一一解釋各種局面的應對,以及幽州所能幫到公孫氏的關節。
足足說了小半天,公孫康見幽州做了幾乎每種情況的應對,這才相信袁熙的誠意,當下道“我現在馬上就趕回去,將使君的所有話都一字不差,帶給阿父。”
“若阿父點頭,兩邊便可以結為盟友。”
“到時公孫氏會拿出相對應的誠意,回報使君。”
袁熙笑道“好”
“那我便靜待佳音”
兩邊談好,公孫康當即便要趕回,袁熙道“公子不在城內逗留幾天”
公孫康答道“適才進城路上,已經看到鐵匠鋪和水利設施等物,康明白幽州這幾年的經營,絕非僥幸。”
“若兩邊將來聯手,康一定要好好向使君請教。”
“此事耽誤不得,恕康不能淹留,這便告辭了。”
眾人將公孫康送到城外,不多時,其車隊便消失在大路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