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站在船頭,望著身后浩浩蕩蕩的船隊,心道果然古時打仗,皆是離不開水啊。
大軍出征,人馬行軍多是沿著河流,再不濟也要規劃好行軍地點,確保下一個駐扎的地點有水源。
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兵士的體力和水分補給,也常常因為這樣,橫跨兩地的攻防戰爭中,行進路線的選擇,其實是會受到極大限制的,往往兩地之間適合的路線只有寥寥數條,甚至只有一條。
若能精通了解當地地理情況,謀士們便能從地圖上推測出敵軍的動向,提前布置伏兵,從而克敵制勝。
另一方面,打仗打得就是補給,這個時代道路狀況極差,一場大雨就能把陸地破壞的泥濘不堪,載重頗多的后勤車隊便寸步難行。
而且陸地運輸,不是人力就是畜力,本身也需要食物,所以一路下來損耗極大。
但水路便沒有這個問題,隨便一艘小船的載重,就能比得上十幾甚至幾十輛馬車,而所需人力更少,運輸速度更快,損耗更低,且不受天氣路況限制。
所以大規模的戰爭,往往伴隨著基于水系的后勤補給,才能發動起來,所以從這點上來看,大江大河附近的戰爭規模,要遠大于山地丘陵和干旱地區。
當然,這點在塞外草原地區也不例外,要打入對方腹地,需要對沿途的水源非常熟悉,不然碰不到敵人,自己這邊就餓死渴死了。
如今袁熙打下廬江后,繳獲的戰船達到了大小數百艘,加上他原本就有的船只,其數目已經可以支撐起長江北岸的大軍輜重糧草運輸。
袁熙先前并有盲目建造船只,而是用造船的相當一部分,用來制作戰爭器械,現在借助繳獲的戰船,他終于能夠把這些器械從廣陵運出進入巢湖,給合肥城來個全面攻擊
他的這條進軍路線,和后世孫權攻打合肥是一樣的,都是先控制廬江的皖口,然后攻取皖城,帶十萬大軍北上,攻擊合肥。
所不同的是,那時候發東吳和魏國對于巢湖的爭奪從未停止過,魏軍也利用巢湖訓練出了一支水軍,兩邊的戰爭持續了十幾年,都沒有分出結果。
但袁熙這一次,卻是出其不意發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依靠陸路的劉備軍和自己的水軍,齊同并進控制了巢湖,把合肥變成了一座孤城。
而且之后劉備軍圍點打援,將來援的袁術軍擊潰幾次后,合肥城內的守軍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除非出現后世張遼那種人,否則一絲翻盤的希望都沒。
但即使對面有張遼這種武將,他要面對的也是劉關張三人,這可比孫權難大多了。
船只停靠在巢湖碼頭,關羽張飛早已經提前等著,張飛嘴里兀自嘟嘟囔囔。
他心中憤憤不平,劉備讓他和關羽來迎接袁熙,以示尊重,但張飛就是看那兇虎不順眼,想到對方年紀輕輕,卻混的風生水起,連自己兄弟三人,都成了對方的客將,這讓張飛心里怎么平衡
但想歸想,張飛表面還是要做出一番樣子來的,但看到袁熙軍正在下船的兩員將領,張飛更加難受了。
一邊是高順,帶著數百陷陣營,人高馬大,兵甲精良,張飛是識貨的,一眼就看出兵士身上的裝備花費,怕不是比自己手下十幾人都多
真是浪費
張飛心中充滿了羨慕嫉妒,感覺酸溜溜的,把目光轉向了另外一人。
然后他徹底破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