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袁尚那邊因為沒有水軍,所以他也沒有選擇去打壽春,而是去新野附近追擊袁術軍去了。”
“至于威脅最大的兇虎袁熙,其身在合肥,回到鄴城的路線有三條。”
“一條是九江到汝南,再到司隸,那邊已被袁術軍擋住。”
“另外一條,是徐州經由青州回冀州,如今其和袁譚關系不好,兩邊互相提防,也不太可能走這條。”
“第三條就是回幽州,南下冀州。”
“但無論走哪一條回鄴城,最快也要一個多月。”
“而這段時間,就是我們佯裝堅持,暗地退回主力,然后猝然發難,和袁本初決戰的最佳契機”
“我一直沒有帶文若長文過來,而是讓其在兗州主持內事,便是為此。”
“先前我幾乎抽干了兗州司隸,囤積了了兵力糧草,就是為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眾人聽了,心中震動,荀攸在內的謀士,皆是由衷佩服,要論用計,他們自忖也差不上多少,但要是天下格局,總體謀劃,曹操的眼光,則是遠超眾人,早就不在一個層次上了
曹操看到眾人神情振奮,面有得色,但是心里卻是有一絲苦澀。
他如今也只能這樣給眾人信心,因為這一次,他自覺都勝算不大。
但他不能讓屬下看出自己的動搖,不然曹營的軍心,會更加不穩。
不過說來他自己也有不少暗手,既然戰場上處于劣勢,那么便只能私下用些見不得光的,來彌補雙方劣勢了。
成王敗寇,無論使用什么手段,光明正大也好,卑劣也好,只要贏得最后的勝利,一切便不足為道
如果袁熙在場,完完整整了解曹營內決策的重大變化,一定會感嘆歷史的改變,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就像后世官渡之戰的開端,嚴格說來并不是袁紹一方主動挑起來的,而是曹操先動的手。
后世官渡之戰的導火索,是曹操身為袁紹附庸,沒有事先告知袁紹,就悍然動手,占據了河內。
當時河內太守張楊和袁紹交好,曹操派人指使張楊部將楊丑殺死了張楊,并帶領張楊手下兵馬投靠了曹操。
隨后袁紹的暗子眭固殺死了楊丑,重新宣布投歸袁紹,并控制了河內重鎮射犬,然后曹操親自出馬,派曹仁史渙殺死眭固,占領了河內郡。
河內之所以位置重要,便是因為其屬于河北地界,毗鄰鄴城所在的魏郡,這等于是曹操直接進入了袁紹的腹地
而且曹操選的機會很準,那時正是袁紹和公孫瓚在易京決戰的時候,袁紹根本無法應對,等其攻滅公孫瓚,曹操已經在河內站穩了腳跟。
這下袁紹知道被曹操擺了一道,加上之前曹操有偷襲鄴城的舉動,袁紹再也無法忍受,從易京回師之后,果斷宣布兵伐許都,時年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這便是官渡之戰的起因。
袁熙在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也不禁感嘆,從性格上來說,袁紹相比曹操,最大的弱點就是失之以寬,不夠果斷,就像袁紹在雒陽攛掇何進,一番操作下來眼花繚亂,結果幾天之內就被董卓摘了果子一樣。
如果袁紹和曹操角色互換,曹操占據鄴城,只怕袁紹早被曹操暗地搞死了。
有時候天下發生的事情是如此奇妙,袁熙處心積慮將易京之戰提前了三年,并全力攻滅袁術,壓縮曹操地盤,卻反而激發了曹操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