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的失衡,加上冰河期到來導致的外族南下,兩邊的沖突便不可避免的成為你死我活的生存之爭。
東漢對于關外異族,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用關內烏桓對付關外鮮卑,用關內南匈奴對付關外北匈奴。
這種做法最初是有效的,但前提是有一個強大的中原政權,能壓得住關內的胡人,但顯然這個天下大亂的時代,這種手段已經失效了。
關內胡人遲早會聯手關外胡人來,或者分頭進擊,調轉矛頭對付富庶的中原地區,導致了后世的五胡亂華。
對于這種情況,曹操應該是有先見之明的,便有了后世的白狼山之戰,雖然有背信棄義的嫌疑,但反映了曹操對于天下形勢的把握。
生死存亡面前,其它都不重要了。
彼時曹魏占據著整個北方,境內有匈奴、鮮卑、氐、羌、烏桓、羯、盧水胡、丁零等族,民族的復雜性和部分易叛亂地區,所以采取的策略為接受內附,積極平叛,這對于缺少勞力的中原,算是有益的補充。
但之后的內遷安置政策,便出現了大問題。
一方面其采用了將打敗的關內胡人內遷的政策,將長城防線,全部放給了關外胡人。
另外一個方面,內遷人口過多,在隴右河州地區,到西晉時候,胡人已經超過了漢人,反客為主,甚至在關中地區也是如此。
徙戎論中提到“關中之人百萬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西北諸郡,皆為戎居”。
這事實上是等于現在的幽州并州涼州,甚至冀州司隸,百年內都變成了胡人主導的地區,加上關外胡人南下,五路亂華便成了必然。
袁熙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以幽州為,防止這種歷史的發生。
他心里隱隱約約已經有了些眉目,但是實施起來異常困難,畢竟以他現在的實力,很多想法是有心無力,所以只能用外交手段來彌補軍事的短板。
烏桓便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袁熙的想法,是以其作為試驗田,來驗證自己想法的可行性。
他先前和郭嘉沮授商討過自己的想法,兩人雖然驚嘆于袁熙和常人完全不同的思路,但因為沒有后世的歷史知識,并不能體會到未來的殘酷性。
兩人都覺得袁熙是不是想得有些過多了,此時最重要的,不應該是爭霸天下嗎
但袁熙明白,此時不早作準備,將來可能就晚了。
所以這次他力排眾議,準備商討和烏桓談判,展開一系列的軍事和內政合作。
一是聯手對付關外的流寇異族。
關外鮮卑和關內烏桓雖有世仇,但單于塌頓不想和其徹底撕破臉,免得被其大規模報復。
所以袁熙提議,讓烏桓出勞力青壯,加入袁熙的軍隊,以幽州軍的名義對付鮮卑,這樣烏桓便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