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baatba關于馬謖的這個推測,能合理解釋其為什么舍棄山谷,選擇在山上扎營,因為不是他不想,而是做不到。
馬謖能成為一軍之將,被委以重任,要真的是不通常識的庸才,也只能說諸葛亮實在不適合當軍師。
史書很多記載,都顯得極為荒誕而不合理,馬謖便是其中一例,所以李世民才有了史家鮮有知兵之說。
諸葛亮的誤算,是魏國的出兵速度比預料的快得多,尤其是張合的表現超出了他的謀算,張合以超常發揮的行軍速度,提前趕到戰場擊敗了馬謖。
這種情況下,馬謖以急行軍八百里的疲軍阻據張合,其實換做蜀國其他大部分將領,也是很難贏這一仗的。
畢竟史載馬謖兵一萬,張合兵五萬,雖然張合軍可能沒有全到,但其騎兵是到了的,彼時馬謖還在安營扎寨,猝不及防之下被張合突襲成功,失了街亭。
蜀國打敗仗的人很多,也沒見砍了誰,馬謖真正的死因,是他大敗之后,害怕之下畏罪潛逃。
這才是違背了軍紀,誰也救不了,導致諸葛亮不得不殺馬謖的真正原因。
最終結果是諸葛亮第一次伐魏事敗,逼得諸葛亮用了最為行險的空城計退走。
諸葛亮不是不冒險,他逼不得已的時候,比誰都會冒險。
袁熙也理解諸葛亮的這種心態,事后復盤巢湖之戰,確實有許多不如人意處,除了諸葛亮初次用兵尚顯稚嫩外,也出了不少意外,比如太史慈沒有找到周瑜,從而導致未盡全功。
諸葛亮將其歸結于自己太過行險,也不無道理,但袁熙和陸遜都是這么一步步走過來的,只不過諸葛亮對自己要求太高了而已。
誰都不是生來就會打仗的,一個合格的統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填進去不知道多少條人命才能成為一代名將,更不用說諸葛亮現在是個二十不到的年輕人,而袁熙要做的就是盡量縮短這個過程,讓諸葛亮盡快成長起來。
現在死人,是為了將來少死人,畢竟這個亂世之中,任何一方想要速戰速決,一錘定音,還是太不現實了。
袁熙又安慰了諸葛亮兩句,說道“我若是打袁譚,會不會對兗州形勢產生影響,曹操會不會趁機反攻冀州”
“要是袁尚頂不住,那可就等于是回到了。”
諸葛亮思忖一下,回道“我也無法確定,畢竟對面有自己的考量。”
“但換做是我是曹操,趁機再攻荊州,甚至和袁譚合兵攻打徐州,也都是選擇之一。”
袁熙猛然一驚,“我想到過前者,但是對于后者,卻還真是考慮不多。”
“若真的是這樣,三個月之后,我可能要同時面對曹操和袁譚的主力”
諸葛亮點了點頭,“沒錯,所以三個月的時間,實在有些緊了。”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再拖下去,攻入司隸河東的高干要先頂不住了,其后勁不足,有可能會被馬騰韓遂反攻。”
袁熙嘆道“確實,他的兵士數目并不多,聯手的那幾個匈奴部落,也打不了硬仗,再打兩個月,匈奴兵的士氣也就沒了。”
“可惜了,當初我用的離間計步驟繁雜,但是似乎效果并不太好,馬騰韓遂至今也沒有起內訌,看來還是多余的環節太多。”
諸葛亮回道“這件事從頭到尾我倒是了解過了。”
“主公的計策沒有問題,中間環節也沒有大的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