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注定不是個太平的年景,從建安初年延續到今的袁曹之爭,隨著年初袁熙的突襲南陽,導如今的青州之戰,袁譚曹操先后參戰,局勢愈演愈烈起來。
算上之前袁熙還和江東有過一次大戰,天下的諸侯們赫然發現,這名為兇虎的袁氏子勢不可擋,他面對招惹自己的人,根本無所顧忌,誰惹了他,就會狠狠反擊回去。
曹操南陽大敗,先前從袁氏手里的好處,被其連本帶利討回了不少。
而江東趁火打劫,占據了廬江郡沿著長江的數座大城,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更為慘重,不僅損兵折將,江東也就此出現了局勢不穩的跡象。
如今袁熙再起大軍攻打袁譚,雙方對峙超過兩個月了,期間發生了數十場規模不大的戰斗,幾乎全都是在騎兵之間進行的。
袁譚的騎兵,顯然不如進行過針對性訓練的幽州騎兵,每每交戰,必然陷入下風,戰損比極為難看。
曹操派出的那些小股虎豹騎,也沒能討得了好去,甚至有的表現比袁譚騎兵更加不堪。
短短一個月內,進行劫掠的虎豹騎就被幽州騎兵抓到行跡,突襲了七八次,數百人或死或俘,數位曹氏子弟戰死,眼看軍情不妙,曹操發令讓所有騎兵退了回去。
這樣一來,壓力便全給到了袁譚這邊,但袁譚至今也沒搞清楚,為什么袁熙對己方的小股騎兵動向掌握這么清楚。
袁譚也是知兵之人,明白騎兵行軍,若是沿著大路,或者以水源為目的行軍,很容易被敵人預測到動向,所以他之前目的的規劃了行軍路線,讓騎兵儲備好清水干糧,專走偏僻荒蕪的道路,以防被敵人堵截。
但其劫掠兩次后,很快便被幽州軍摸清了規律,之后便是袁譚軍屢屢陷入埋伏的困境,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逃回來的軍士,也對袁譚訴說了一個極為離奇的事情,其說曾看到天上有一個極為巨大的圓形物在漂浮,不知何物,把袁譚騎兵嚇得不輕。
畢竟這個時代沒有能人力升上天空的東西,所以袁譚軍都認為其是上天降下的征兆,心中敬畏恐慌,不敢直視。
這其實便是諸葛亮和袁熙搞出來的的氣球,絲綢雖然輕便,但是不耐熱,所以兩人絞盡腦汁,失敗數次后,終于是想出了解決辦法。
以耐熱的細麻布作為內襯,外面罩上幾層堅韌的絲綢作為預防破裂的保證,下方放置一頂端有蓋的薄鐵皮罐,里面放置黑山開采的煤炭,輔以火油燃燒,然后尋找身體矮小輕便的死士,帶著望遠鏡升空。
這氣球花費不菲,所以也只做出了兩個,升空時間也不長,故在山頂高處放飛,利用高度差滑翔,更能持久。
曹操和袁譚的騎兵進入袁熙領地騷擾初期,諸葛亮還摸不清其行動規律,但幾次之后,諸葛亮便從地圖上篩選出了敵人有可能選擇的行動路線,然后在其附近放飛氣球。
在望遠鏡的幫助下,氣球中的死士很快便能發現敵軍蹤跡,他會對準敵軍方向放出一支火箭,等候在氣球附近的幽州騎兵見了,便會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事發地點。
因為幽州軍早有準備,人數占優不說,兵器戰法都是極為針對袁譚和曹操的騎兵,雙方只一照面,幽州騎兵便展開了近乎一邊倒的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