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時伏壽還疑惑不解,直到數次劉協對她提起衣帶詔的泄露之事,伏壽仔細思慮,發現其語氣中帶著憤懣不平之色。
初時伏壽還以為劉協是不甘心,但時候想起來,卻發現劉協語氣之中,竟隱隱帶著質疑和憤怒的意味,而這針對性極強的話語,顯然是不自覺指向自己的。
伏壽一開始百思不得其解,后來她才猛然醒悟過來,是不是劉協覺得,衣帶詔的泄露和伏家有關。
她想通此事,便覺恍然,但隨后而來的,卻是深深的惶恐無助,她自然知道,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那豈不是說伏家背叛天子,投靠了曹操
那自己這個皇后,到底還有什么意義
這個疑慮,像毒蛇一樣撕咬著伏壽的心,讓她再轉反側,徹夜難眠。
所以她當面去質問伏德,而對方的反應卻不像知情的樣子,這讓伏壽稍稍松了一口氣。
但同時伏壽也看得出來,伏德對于衣帶詔泄露之事,只怕和自己也有相同的疑慮
因為整件事情前后太過詭異,本來這種賭上全部身家性命的大事,是應該交給最放心的人來辦,結果偏偏消息泄露了。
而且最讓包括劉協在內的知情人疑惑不解的是,泄露衣帶詔的名單,對于那個叛徒來說,到底有什么好處
伏壽一開始也并未懷疑道父親伏完身上,畢竟伏完娶的是陽安長公主,女兒又是皇后,有什么理由會背叛天子
但伏壽觀察劉協的憤懣不平之色,明白其懷疑并不是空穴來風,她比劉協還想知道真相,畢竟她不想就這么一輩子帶著懷疑活下去。
其實伏壽的這個疑慮,不僅她和劉協有,公卿大臣以及全天下人都有,包括袁熙。
袁熙雖然有后世的知識,但他也不知道衣帶詔時間的真相,畢竟在史書之中也只有后漢書記載過,而且寫的含糊其辭,語焉不詳。
并且事后很多人的反應也是極為反常,比如后世發生的伏皇后被殺之事。
據記載,建安五年,伏壽對于董貴人被殺一事感到害怕于是給伏完寫信,訴說曹操威逼朝廷、獻帝心存怨恨之事,希望伏完能謀劃誅殺曹操,伏完不敢有所舉動。
獻帝春秋稱,伏完得到密信先給荀彧看,荀彧感到不滿,對此隱瞞不言,后來伏完又給妻弟樊普看,樊普便把此事告訴了曹操。
建安十四年伏完逝世,建安十九年,伏壽寫給伏完的密信泄露,伏壽遭到曹操殺害,其兄弟宗族及所生的兩個皇子皆被處死,母親等十九人被流放到涿郡。
這便是衣帶詔事件的尾聲,足足延續了將近二十年,中間發生了什么事情,時隔這么多年,為何事情才被揭出來,而伏完為什么將這么敏感的信件先后給兩個外人看,這事情本來就處處透著不正常。
但無可否認的是,不管是不是借口,衣帶詔事情牽涉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幾乎貫穿了劉協的半生。
如果袁熙在場的話,也要贊嘆伏壽的聰慧,此世歷史發生了改變,衣帶詔事件提前發生,很多人的行為應對也產生了偏差,這讓伏壽從中尋到了一絲不同尋常,開始追尋衣帶詔的真相,將懷疑的目光投到了自己父親身上。
伏壽見伏德應該確實不知情,便俯下身去,低聲拜道“今日談論的話,皆是小妹一人之言,和陛下無關。”
“此事攸關小妹的性命,更會牽連陛下,還望阿兄回去知乎,萬勿于第三人言,包括阿父。”
伏德聽了,搖了搖頭,嘆氣道“我雖然不贊同小妹想法,但既然小妹開口,我答應便是。”
伏壽送走伏德厚,臉色陰晴不定,伏德是不能再找了,而且其到底會不會和伏完說,她也不能夠保證,畢竟對于妹妹的承諾,遠遠沒有對父親的孝道來的重。
伏壽緊咬嘴唇,感覺血腥味在齒尖彌散開來,她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