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正文卷第八百四十二章安排后事在袁譚后面幾十里的曹軍,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開始加速行軍,也沒有知會袁譚,便越過了巨鹿,直往鄴城急行
等袁譚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曹軍已經領先了一天路程,袁譚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但第一時間還是拔營追趕而去。
一路上不斷傳來鄴城方面的消息,袁譚和屬下謀士頓時開始焦慮起來。
據這些袁譚安插在鄴城的眼線稟報,城內有相當大一批人見鄴城被淹,覺得無法守住城池,于是謀劃開門獻城,投降曹軍,袁譚身后的曹仁樂進,就是得到了消息,趕去和圍城和曹軍會和,接收鄴城的
袁譚得知之后破口大罵,一面怪郭圖等人沒有猜到曹軍動向,一面精簡兵力,除了帶上所有騎兵之外,還將輜重放棄,將拉輜重的驢子騾子交給最為精銳的步卒乘騎,力求以最快速度趕到鄴城,剩下步兵則被丟在后面自行趕路。
經過晝夜兼程的趕路,讓袁譚軍率領的兩萬余人疲憊不堪,中途不斷有人掉隊,但好消息是行軍速度大大加快,終于在十幾天后,在離著鄴城幾十里的地方,袁譚軍反超了曹操軍一天的路程
袁譚疲憊不堪,但臉上掩飾不住欣喜之色,他召集郭圖辛評等人,說道“如今我們是先派人入城相談,還是直接帶兵靠近鄴城,謹防有變”
經過這些天趕路,郭圖也是一副精神萎靡的樣子,他勉強打起力氣道“鄴城周圍十幾里都被淹了,要是在城門下受阻,便進退兩難,還是先在十五里處的地方扎營為好。”
“畢竟附近還有一支攻城的曹軍,要是我們不找到快速入城的方法,在鄴城打開城門投降的時候,其很可能趁機搶先,所以在這之前,最好要弄清他們那哪里。”
袁譚點頭贊同,當下領軍逼近鄴城南門,同時派人打探消息,半日后他開始建立營寨,隨后探子回來了,報說曹軍這段時間并沒有在鄴城附近駐扎。
這個消息雖然有些出乎眾人意料,但也是合情合理,畢竟用水灌城,鄴城的人根本逃不出來,曹軍確實沒有必要一直看這里。
但袁譚卻總覺得的有些不對頭,他親自去看過,這水位看上去也就一尺多,想跑還是跑的掉的,其方法還是效仿的圍三留一之策,按理說曹軍即使不盯著這么緊,也不該如此懈怠才對
但隨后而來的消息,卻是打消了袁譚的疑慮,說曹軍已經出現在水位較低的鄴城北面,想要伺機攻城,但被城里的冀州軍阻據,兩邊一時間僵持不下。
袁譚聽了,馬上讓郭圖聯系城里,結果探子進城后,直到入夜,也遲遲沒有傳回消息,他不由心焦起來,這是袁尚有意拖延,還是有別的緣故
想到袁耀逃過來的時候,其吹噓過偷襲袁尚那一下刺得很深,說是差一點就捅個對穿,如果真是如此的話,袁尚能活到現在,也算是個奇跡了。
但現在袁譚反而不希望袁尚受如此重的傷,因為這樣的話,其很可能根本無法長時間保持清醒,估計軍務都是手下謀士代勞,但開城這種大事,沒有袁尚點頭,謀士們是無法做主的
袁譚想到這里,只得按捺下煩躁等待,同時讓人聯系鄴城內潛藏的眼線,但現在天黑無法入城,最快也要等明天了。
城內的官邸,袁尚剛剛送走來詢問下一步打算的審配,審配堅持認為袁譚投靠曹操,背叛袁氏,實在是罪大惡極,于情于理都不該開城,并發誓說審家愿為袁尚死守城池,即使全部殞命也在所不惜。
對此袁尚安慰了幾句,承諾審配自己先考慮兩天,審配方才稍稍放下心來,告辭離去。
然后下一個前來拜訪的,卻是許攸。
看到許攸猶豫不決的樣子,袁尚心里已經猜出了幾分,說道“先生有話但說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