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潼關是沒問題的,關鍵還在于長安,不過好在相比其他大城,其有一個巨大的弱點。”
袁熙饒有興趣道:“丞相是說?”
諸葛亮道:“長安雖大,能布防的兵力也更多,甚至兩倍于鄴城。”
“但這其實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其有著極長的城墻,很難均衡分兵布防,亮計算過,要抵御晉軍單點突破的能力,魏軍至少要在城墻上布防十五萬人以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到時候只要晉軍以機動性的攻城器械,針對防守薄弱點攻擊破壞城墻,讓曹軍疲于奔命,最后其遲早會露出破綻。”
袁熙笑道:“丞相所說,深得我意。”
“這次我便坐鎮雒陽,為丞相做好后勤便罷。”
諸葛亮微笑道:“陛下不御駕親征了?”
袁熙笑道:“不了,丞相是百官之首,這是增加威望的好機會。”
諸葛亮突然很想問袁熙為何獨獨信任的是自己,而不是沮授或者陸遜,但他話到嘴邊,還是咽了下去,君臣兩人有時不需知無不言,恰恰相反,有時候不解釋,反而是更能體現信任。
就像現在袁熙不說,諸葛亮便明白這事情并沒有到需要說的地步,既然如此,那自己便專心做自己該做的的事情就好。
關于出兵時間,袁熙和諸葛亮卻是有些分歧,袁熙認為應該等待來年開春,諸葛亮認為可以嘗試先進攻下潼關,看看過年之前能不能打到長安城下,再相機而動。
袁熙憂慮道:“發兵征伐長安,怎么也要三萬人以上,這也不是小數目,但要是入冬前打不下長安,兵士們便只能從城下過冬,這對于士氣是個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啊。”
“等來年開春,兵士們還有多少精神去打仗,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諸葛亮點頭道:“陛下的憂慮很有道理,亮當初也是這么想的,所以也是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但后來亮思索過后,覺得事情未必會如此。”
隨即諸葛亮解釋起來,袁熙聽了,失笑道:“丞相原來打的是這個主意?”
“就是不知道魏國那邊會怎么做,要是司馬懿那的話,應該能猜出丞相在想什么吧?”
諸葛亮出聲道:“確實有這種可能,但以司馬懿的性格,他應該不會冒這個險。”
“因為他萬一猜錯了,魏國后路便沒了,他素來明哲保身,怕是不會表態,而是采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辦法,但求無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