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奴才趙昌回來了,有事稟告”門外傳來說話聲。
“進”
康熙望向門口。
進來個四十多歲的太監,卻沒有急著說話,而是瞥了眼侍立在旁的梁九功。
梁九功見了,只做不知,依舊是眼觀鼻、鼻關口、口關心模樣。
“九阿哥去哪兒了”康熙沉吟著開口問道“是郭絡羅家,還是去了佟家”
“九爺去了北城兵馬司衙門”
趙昌很是一言難盡模樣,卻不敢耽擱,痛快講述著“郭絡羅家大公子桂丹三日前往北城兵馬司衙門提了狀子,告齊錫大人家的順安銀樓制假今早衙門審理此案”
康熙臉上露出詫異,他想了各種可能,都沒想到九阿哥會是這樣行程,不由得好奇“齊錫應了告狀,出面跟桂丹打官司”
趙昌連忙搖頭“齊錫大人多半不知曉此事奴才問過指揮使金成璧,雖派人去過齊錫大人家調解官司,可沒有見到齊錫大人,而是見到董鄂家大格格那鋪子是齊錫夫人私產,年初轉到董鄂家大格格名下,今日去衙門應訴的也是董鄂家大格格不過沒有上堂”
趙昌本就親眼目睹此事,描述起來自是活靈活現,稀奇的是連堂后九阿哥與董鄂家大格格的對話也都講的差不多。
康熙聽著小兒女斗口,不如莞爾“老九素來傲氣,這回倒是被人小瞧了”說著,重新拿起了秀女名冊,位列第二位的赫然就是“董鄂氏,正紅旗滿洲第一參領第四佐領都統齊錫之女,母覺羅氏已革宗室霸爾巴女,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三生,嫻靜端莊、溫婉柔順、矜持得體、待下寬仁”,不用說,后邊這一連串的褒贊,就是董鄂氏“留宮住宿”半月,內務府嬤嬤給出的點評。
性子與趙昌的描述截然不同,康熙卻并不覺得意外。
有其父必有其女,這樣聰慧伶俐的丫頭才是齊錫的閨女,之前宮里見的跟木頭樁子似的,低眉順眼的,讓人記不住。
父母吃齋拜佛求來的孩子,怎么嬌寵都是應該的,難得沒有慣壞,凡事都守著規矩律法。
“生辰好,當是個有福氣的孩子”
康熙放下名冊,望向趙昌,面上帶了鄭重“董鄂氏真不曉得九阿哥身份”
趙昌將自己知曉的想了一遍,搖頭道“當是不知桂丹之母出身內務府高麗佐領金氏,九爺對外自稱金二爺,冒的應是金家身份”
康熙神色稍緩,看著冊子,陷入沉思。
都統府,舒舒已經簡單梳洗,換了家常衣裳,在書房做了記錄。
又長了見識,參與了一樁民事訴訟案,律法確實能保全財產,至于人情與權勢會不會干涉律法
或許地方上好徇私,在京城天子腳下,御史盯著,到底清明許多。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自從三年前記憶覺醒,舒舒就常記錄些生活隨筆。
實在是后世所知的歷史,與真正的歷史略有偏差。
不說別的,就說眼下這旗人女子裝扮,壓根就不是后世影視劇里展示的“兩把頭”與“大拉翅”,而是一種編發盤頭,已婚盤單髻,未婚盤雙髻,也不是滿頭金銀,只有出去見客的時才點綴一二。
不過隨著天下太平,康熙推崇儒學,八旗也開始漢化,年輕一輩裝扮開始偏向奢華,飾品比老一輩豐富。
齊錫與覺羅氏都是疼姑娘的,自然不肯少了舒舒的。
從舒舒留頭之前,首飾就預備了好幾匣子,從她十歲開始留頭后也逐年在增加。還有兩匣子的宮花,絨花、絹花、紗花都是時興什么就備什么。舒舒不習慣這些,在家從來不用,只出門時戴上一兩件不顯失禮。
午飯過后,舒舒如常小憩。等她醒來,小椿從前院回來,帶了管事拿回來的結案文書。
舒舒看著上面寫的賠償,只覺得神清氣爽,離茶園似乎更近一步,正想去跟額涅分享戰績,就有正房的丫鬟過來傳話,覺羅氏傳召。
等到舒舒趕到正房,見到覺羅氏,聽了幾句,卻是如遭雷擊“什么,指給九阿哥為嫡福晉”
九阿哥福晉不是“都統董鄂七十之女”
自己的阿瑪叫齊錫,不是七十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