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他道“十阿哥曾為福松阿哥牽線,相看尹德之女,后來有了變故,婚事未成”
張英想了想,道“回頭我跟你母親商量商量此事。”
張家子嗣繁茂,張英總共有七子四女,除了五子早夭,其他都立下了。
十個子女中,除了幼子是庶出,其他都是姚夫人所出。
張廷瓚也曉得事緩則圓的道理,可還是道“之前福松阿哥不怎么出門,如今經了這舞弊案,跟同科八旗舉人也往來走動起來,若是父親有擇婿之意,還請早做決斷”
張英點點頭。
張廷瓚這才退了下去。
他是長子,下頭三個妹妹后才有了其他的弟弟妹妹,跟二弟張廷玉相差十七歲,跟幼妹差了三十來歲,從小當女兒待的。
張英沒有耽擱,去見夫人去了。
姚夫人比他小三歲,今年也是花甲之年,可是因性子豁達,又是養尊處優多年,看著如同五十來許人。
夫妻很是恩愛,要不然也不會兒女不斷。
聽了丈夫的話,姚夫人很是心動。
十七歲的四品官,又是相貌出眾,家風素凈的,哪里有這么好的親事呢
這簡直是所有丈母娘都喜歡的女婿人選。
不過看著張英似有猶豫,她曉得丈夫的顧慮,怕桐城那幾家老親非議。
她就道“這些年家里兒女婚配,都可著那幾家了,也是有情有義了,若是有回絕不了的人家,就給老六、老七兩個相看吧”
老六就是姚夫人五十歲那年生下的幼子,今年十歲老七是妾出庶子,今年八歲
張英想了想,道“還是先讓老大跟九阿哥那邊通通氣,或許人家有其他打算”
就跟他們的兒女親事多是同鄉故舊一樣,八旗結親,有時候也看旗別。
福松阿哥雖是養在都統府,可卻是鑲藍旗的,或者都統夫人也會想著從鑲藍旗找親家。
等到次日,張英去衙門前,就跟長子提了此事。
他們老夫妻都覺得提議不錯,也舍不得將女兒嫁到桐城子弟中了。
如果像三女婿那樣舉業不順的,日子不好過可是像其他兩個女婿,考出來的,外放為官,骨肉也是生離。
真要嫁到京城,以后有他們兄弟看顧,要放心許多。
張廷瓚也是這樣想的。
可是他到了皇子府后,就有些遲疑。
自古以來,都是一家有女千家求,要是他們太主動了,會不會叫人看輕
還有就是這種保媒拉纖的事情,多是內宅女子出面,他怎么跟九阿哥說這個
福松為了預備考試,每日都過來張廷瓚這里,今日也不例外,見狀道“大人遇到什么難處了么”
他之前得張廷瓚提點,心里敬為師長。
要是有能分憂之事,也算還些人情。
張廷瓚見他挺拔如松、眉眼清俊,沉吟著道“我有一幼妹,豆蔻年華,家父想要許到桐城人家,我舍不得,想要留她在京城,只是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
福松沒想到自己身,反而想到那張檄文,那張檄文算是揭了今科順天府舉子的老底。
他就道“檄文點名的舉子,或是弱冠,或者剛及冠,是舉子中比較年輕的,才引得質疑猜測,大人可以叫人在幾人中打聽一二,也算名當戶對。”
張廷瓚搖頭道“不大妥當,等到進士考出來了,少不得游宦在外,到時候依舊是骨肉生離。”
福松一時想不到其他人選了。
張廷瓚看著福松,不得不點破,道“若是像阿哥這樣的京城老戶就好了
福松的臉“唰”的紅了。
他腦子里想起昨日姐姐提的“妻之以女”,沒想到真會遇到,而且不是女,而是妹。
張廷瓚的行事人品,這半年都是他親見的,是個極好的人。
他恨不得立下就跑,可還是站住了,看著張廷瓚道“大人沒有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