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倉庫,入口位于靠近煤倉的一間空房內,有處夾墻,里面有水泥樓梯通往地下。
“底下是老煤站,最開始建煤站時,讓附近村子的人耍了,雨一大就會被淹,還遭了次小洪水。
后拉土來埋了老煤站,在上面建了現在的煤站,因為老煤站是鋼筋混凝土的,建得很結實,所以后來又從上把老煤站挖開。
把里面的土運出,進行加固防水改造后,成了地下倉庫,算得上是情報網中的核心倉庫,各種物資多從此處轉運。”
杜兆學介紹完,便打開了入口門,站在一邊,隊員上前檢查了一番,確認沒有問題后,打開了照明開關,小心往下走。
隊員在底下檢查了一遍,確認沒有問題后,林默和鄭君山,才帶著杜兆學下去。
樓梯的盡頭,連了條走廊,延伸向兩邊,兩側是一扇扇緊鎖著的鐵門。
“左側是老煤站的生活區,改造后成了秘密辦公地點、倉庫、雜物室等,辦公地點已經停用了。
右側是曾經的兩個老煤倉,被過道一分為四,兩個作為存放軍火的倉庫,在最里面。
旁邊這倆個是車間,一間替船隊修理、制作一些中小零部件,另一間是修理槍械的,主要用來給槍改膛線、銘牌等等。”
林默聽了,道“那走吧先看看這車間。”
說著,在杜兆學協助下,在一大堆鑰匙中,找到對應鑰匙,打開了一處車間的門。
里面沿著墻,布置了一圈工作臺,工作臺上擺著各種機器、零部件等等,室中間還有幾臺小車床,地上、墻上、桌上布滿油污。
林默進去逛了圈,有幾個工作臺還有近期使用的痕跡,但其他工作臺和車床,卻落了不少灰塵,看著閑置了有段時間了。
“杜老兄,怎么看著,大部分好像都閑置了”
杜兆學聞言,解釋道“這地方以前都是日本人在用,前些年日本人陸續撤走,只剩下幾個給他們打雜的漢人學徒在使喚。
現在也就只能給船修理些零碎東西,有點大問題,就得到專門的修理廠修理,都是外地日本人開設的修理廠。”
“哦看來你知道的不少啊,也對啊十多年了,該知道的不該知道的肯定都清楚,你對這條情報網來歷知曉多少”
“這個知曉一些。”杜兆學應了一聲,道“事情差不多得從甲午之前說起,當時有個日本退伇軍官來華北、東北經商。
明面上就是經營正常日貨,私底下卻在大量走私煙土軍火,還替協助日本軍方獲取中國情報。
甲午及其后的日俄時期,還替日本軍方為華北東北地區的土匪輸送軍火和資金,制造混亂。
此后中國革命爆發,然后就是國內軍閥混戰時期,這家商行便往南擴張,協助日本軍方和日本情報機構,給各地涌現的大小軍閥土匪輸送武器和資金,并且借機收買控制,準備擴大在中國的勢力。
只不過這些人,多是些野心勃勃之輩,與日本人曖昧段時間,一旦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一腳就給你踢了,日本人最終目的并沒有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