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起門來自己論,這些都屬于組織,自然不用分,但對外總得有個章程,開幾十家店,那可是家大公司,對外肯定要有個說法的。
給你分了股,別人就會知道我的資金來源,減少被懷疑的可能,而且生意做大了,也免不了有外人會想摻一股,股份多數在你這邊,你的身份、人脈、關系,一般人不敢造次,可以確保公司掌握在我們手中。”
“看來你已經進入商人這個角色,開始從商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我就放心了,至于股份的問題,你來決定,你覺得我占股多少合適就分配給我多少。”
大方向上的問題商議完畢,又交流了下工作上的事,沉培新問出了藏在心底很久的問題。
“老崔,我這些日子,一直有個問題沒想明白,你說組織上怎么給了我們這么一個任務按說培養人才可以派到蘇聯學習,怎么選擇這樣一種方式”
崔曙農聞言,道“一開始,我也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仔細啄磨下,也不得不佩服上級的遠見卓識,我大致猜到了上級的用意,就簡單給你講一下吧。
經過這些年的探索,已經可以看出來,蘇聯的經驗,并不一定就適用于中國,革命上如此,工業上也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
蘇聯革命的成功,靠的發動工人進行革命,這說明當時的沙俄,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從工人、人才、技術,到工廠機器,都是有基礎的,蘇聯的工業可以在此基礎上來發展。
而我們呢一窮二白,沒有人才、沒有技術、沒有機器,甚至連合格的工人都欠缺,短時間內,我們要走的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而蘇聯走的是從有到好到強的過程。
所以現階段蘇聯的經驗在我們這并不適用,甚至派去的人才,學到的技術,也很大概率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估計啊,上級是看到了我們匯報的情況,了解到我可以通過林家獲取一些技術資料,雖然這些技術已經落后于世界,但于我們而言同樣彌足珍貴,甚至比獲得世界頂尖技術還實用。
同時林家又是剛涉足實業,算得上是從頭建設一批工廠,這在未來能夠讓我們有所借鑒,當然也僅只借鑒一二,他們開辦工廠的條件可比我們優握多了,要錢有錢,要人才可以很方便招到,機器獲取也非常容易。
因此才有了這樣一個計劃,借助林家的平臺,為未來培養有經驗有能力,又相對適合我們的人才,為將來更好的建設蘇區做準備。
上級是否還有更深的考量,那就不是我們該關心的,知道這個,已經足夠解我們的惑,也清楚該怎么做了。
至于我跟林默保持聯系、獲取情報之類的,只能算是這目的的延伸或者說干脆就是摟草打兔子”
兩人又聊了一會兒,崔曙農留沉培新吃了飯,才放他離開。,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