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點黃勝明已經感覺到了,雖然林默給他講的內容,很有建設性,但有些并不是那么符合國情,不過也讓他大受啟發。
“那行,這次鞋底的事,我再提點補救的措施,轉型剛開始,正是人心不穩的時候,這事要不能盡快解決,怕是會打擊到很多人的積極性。
我想可以從兩處著手,一個是豐富產品的種類,以適應不同的需求,二是開展營銷工作,盡快打開局面,不過二者雖是不同工作,但也相輔相成。
先說產品種類,光現在這一種肯定不行,可以再往厚往薄開發幾款,薄的輕便,厚的雖稍重,但耐用。
橡膠覆蓋的面也可以調一調,像是側面可以覆蓋上,以增加防水性,或是腳這一面也加上,這一面可以做出更貼合腳面的形狀,讓人穿著更舒服。
當然,也可以不加橡膠,直接在麻底上斜著縫制加固,這樣能鞋底能更廉價,讓更多人買。
這一類的款式,應該也是普及性最強的,面對的是普羅大眾,應該以走量低價為核心,竟爭對象是民間自納的各種鞋底。
咱們的鞋底是采用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只要量上去,價格上還是能與自納鞋底一較高低,只不過要先打開市場,讓市場接受它。
推廣營銷上,建議的營銷對象是碼頭搬運工、城區拉車運輸的體力工作者,可以找些人免費試穿,這類群體人數眾多,只要好用,價格他們也覺得值,不難打開銷路。
另外啊,這鞋底畢竟是一種新款的,不清楚要怎么把它們加工成鞋子,可能也是阻礙銷路的原因之一。
解決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對鞋底繼續加工,直接生產成品鞋來售賣,咱們有自己的尺碼體系,工廠生產的設備原料更全更豐富,可以生產各式成鞋,像工作鞋、休閑鞋、運動鞋、涼鞋等等
生產成品鞋,能在大大豐富商品種類的同時,順搭售賣鞋底,還增加了產品附加值,也就是增加利潤,畢竟賣一雙鞋底,那就只有鞋底的利潤,肯定不比賣一雙鞋。
不過很多人,還是習慣自己做鞋穿,所以另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基于這新鞋底,給買家一些簡單易加工的做鞋方面。
這我想到了兩類鞋,一類是面料鞋,也就是把棉麻乃至皮革裁剪制成鞋;另一類是針織鞋,就像織毛衣一般把線織成鞋。
我估計這需要一些新的工具配合做鞋,建議把這些工具同鞋底附賣或附贈,至于做鞋方法可以用簡易圖紙做說明書。
同時,可以找一些做鞋售賣的婦女或家庭,低價甚至免費一些鞋底和做鞋方法,這樣既能宣傳鞋底,也能把做鞋方法流傳出去。
另一個品類的鞋底,就是做稍高端的市場,建議設立一個單獨的品牌,麻料選更好更舒適的,顏色也別只有原色,用單一或多種顏色混編,做得更漂亮。
鞋底除去這種正常的平底款式的,還可以做高跟,跟的不同高度,不同顏色,就是不同的款式,不同的產品。
這一品類的鞋底,建議以成鞋為主,畢竟它面向的顧客,一般不大可能自己做鞋,鞋底面向的主顧也多是鞋店或作坊。
這一類產品,營銷對象建議面向學生,尤其大學生,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意愿較強,也樂于參與進下一步的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