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元年五月初一。
天氣晴朗,艷陽高照,晉玉娘忙著晾曬藥材,幾乎把整個院子都鋪滿了。
秦鋒則以散心為名,出了自家院子,在七殺堡內四處溜達,話說穿越過來以后,自己還沒有好好看看這座古堡呢。
七殺堡始建于洪武六年,是一座典型的四方形堡壘,圍墻用青石筑基、黃土夯筑,周長二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寬八尺四寸,開南、北兩座大門,壕溝、吊橋、箭垛、煙墩臺樣樣俱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當年筑堡之時,軍戶們從地下挖出了一塊古碑,上面別無碑文,只刻有七殺兩個大字,于是乎,軍堡就以此命名了。
按大明律法邊境一帶的駐軍堡壘,三年維修一次,所需要的銀子、材料、工匠由各鎮的總兵府負責調撥,還有專人驗收檢查,軍堡若是不合格,軍事主官按律斬首。
實際上,七殺堡已經四十多年沒有修葺過了,在風霜雨雪的侵蝕下,變的殘破不堪,尤其是東側的圍墻,坍塌出一塊四五丈長的大豁口,這要是有敵軍來攻,根本不用云梯,直接就沖殺進來了周圍其他堡壘,大致如此。
軍堡如此殘破,為何不維修一下呢
因為沒有銀子
為何沒有銀子
因為大明國庫空虛,連年拖欠九邊軍鎮的軍餉,偶爾發下來一點點,也被大大小小的官員貪污掉了,至于邊防問題,根本沒人關心
如今的大明邊防,除了遼東一帶還勉強看的過去,其他地方都是處處漏風、薄弱不堪
“蛟郎,身體好些了嗎”
“多謝李嬸掛念,已經大好了”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蛟郎就是個有福之人啊”
“呵呵,承蒙吉言,以后若有發跡之日,肯定忘不了鄉親們。”
“鋒哥,什么時候喝你和玉娘姐姐的喜酒啊”
“快了,快了,到時候肯定大擺酒宴,請大家伙好好吃喝一頓”
堡內住的全是軍戶,秦鋒每到一處,都有人熱情的打招呼,長輩們稱呼蛟郎,同齡人都叫鋒哥。
軍戶們很熱情,也很忙碌。
不是忙著操練武藝,而是忙著討生活,有人在打鐵、有人在編筐、還有人在修理農具一個個累的汗流浹背仍舍不得休息,就連六七歲的孩子,都力所能及的幫著大人們干活。
如此勤勞的干活,軍戶們的日子卻很苦,住著低矮的房屋,穿著破爛衣服,一日兩餐,只能以粗糧、野菜勉強裹腹,幾個月吃不上一頓葷腥
很勤勞、又很苦,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其實不矛盾,軍戶們過的苦有原因一是天災,二是人禍。
榆林鎮往北,就是大名鼎鼎的毛烏素大沙漠,東西六百里、南北四百里范圍內,植被稀少、黃沙遍地,狂風一起、天昏地暗。